眾所周知我國開國元勛有十位,每一位都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可除了十大元帥外,我國還有57名開國上將,每位都是中華兒女應該敬佩的先輩。
但有一位上將的軍銜卻引起了極大爭議,因為他25歲就當上紅軍軍長,更是在30歲成為六位師長中最年輕的一位。
可當其余五位師長都被授予元帥勛章時,只有他被冠上了上將軍銜。
那他到底是誰?為什么六位師長中,只有他最后獲得了上將?難不成這里面有什么陰謀論嗎?
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開國上將——蕭克的傳奇一生。
一、蕭克:傳奇一般的人生
或許對于我們來說井岡山根據地、紅軍長征等事件都只存在書本上,可對于蕭克來說,那都是他曾經的真實經歷。
但誰又能知道,其實最開始的蕭克只是一位拿筆的知識分子呢?
在那個連吃飯都成問題的時代,蕭克的家庭卻十分優渥,有田有地還有仆人,所以他的衣食住行不僅能被滿足,他甚至還能上學讀書。
可以說在蕭克從小的觀念中,幾乎沒有想過策馬橫刀的那一天,可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讓人捉摸不透。
恰逢國破山河的動蕩年代,蕭克毅然決然投筆從戎。
要知道他原本可以置身事外,平平穩穩度過余生,但他卻懷著滿腔愛國情將生死拋之度外,毫不猶豫投入到革命中,這樣的精神屬實讓人欽佩。
之后因為沒有趕上黃埔軍校報名,所以蕭克只能先考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教練所,也正是從此刻開始,他開啟了自己的半生戎馬。
只是遺憾他一開始跟錯了隊伍,因為老蔣沒過多久就背叛了革命。
好在蕭克清楚認識到蔣介石的真面目,于是在之后做了個影響一生的重要決定,那就是加入了我黨中來。
俗話說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之后他在25歲就當上了軍長,27歲就有能力率領紅六軍團先遣西征,拉開萬里長征的序幕。
書上那冰冷的字字句句,是他戎馬半生的真實事跡。
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蕭克更是指揮不足1個旅的兵力,成功擊敗了敵6個師的進攻,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范例。
在新中國成立后,蕭克將軍還提出了“三級制”院校培訓體制,參與籌劃創辦了125所涵蓋諸軍兵種的各類軍事院校,為我軍院校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蕭克(右二)
可以說在這些年里,蕭克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不僅是一名愛國人士,同時也是一名極其出色的將領。
毫不夸張地說,他真的做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1955年授銜時,蕭克只是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雖然這個軍銜也是對他功績的極高認可,但很多人都認為以蕭克的才能,完全可以被授予元帥軍銜。
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會不會有眾人想象中的陰謀論呢?
二、戰功卓絕的他竟然沒被評為元帥?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同時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的人員進行了大規模的勛章授予。
至于為何選在1955年,而不是新中國成立就立即授予,主要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和軍隊的建設不可操之過急,還是需要逐步進行。
其實早在1950年,總干部管理部成立時就設置了掌管軍銜,和獎勵工作的專門機構軍銜獎勵處,原計劃于1953年7月實行軍銜制和勛章獎章制度。
但中央軍委根據軍隊的實際情況,決定授銜授勛應待軍隊組織編制確定、兵役法頒布實施后再進行,因此實行時間才最終延期到了1955年。
而在這次授勛中,國家共授予了10名元帥、55名上將、175名中將以及800余名少將。
他們都是在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可有評比的地方總少不了一些閑言碎語,一直有人在說授予蕭克上將軍銜不合適,他應該被列入元帥那一行列,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毛澤東與蕭克
要知道在1955年的授勛中,除了蕭克外,還有朱德、彭德懷、賀龍等一眾將領,他們每一位同樣也都是鐵骨錚錚的英雄好漢。
其中朱德更是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也參與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之后他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上井岡山,同毛主席率領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點燃了土地革命戰爭的燎原之火。
至于彭德懷,更是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斗中屢建功勛。
在解放戰爭期間,更是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解放了西北五省,為全國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從這里可以看出,十大元帥的授予并沒有任何所謂的陰謀論。
1955年授予軍勛都是公平公正進行評選,更何況授予勛章并不是沒有相應的要求,甚至標準還非常嚴苛。
三、事情的真相
早在1955年軍銜授予儀式前,中央軍委就制定的標準規定,只有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正規軍正軍級以上指揮官的將領,才有資格被授予元帥軍銜。
雖然蕭克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有功績,但他那時候并沒有擔任過這一級別的職務。
雖然那時候的蕭克不過才20多歲,還沒到能擔任正軍級的時候,但這條命令并不只針對他一人,而是面向所有人。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蕭克沒能被授予元帥勛章其實也能夠想通。
年輕時的蕭克
更何況上文提到過,盡管蕭克在紅軍時期表現出色,但在抗日戰爭及之后的解放戰爭中,他的軍事經歷與其他被授予元帥軍銜的將領相比,可能在功績和影響力方面也略顯不足。
但其實這里面最重要的一點是,蕭克本人對于軍銜的看法十分淡然,因為他更注重集體利益和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而不是個人榮譽。
他曾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創作了長篇小說《浴血羅霄》。
這并不是他不認真革命,而是他真的把家國緊密聯系起來,哪怕是在崢嶸歲月中,也不曾忘記過心中理想。
只是遺憾蕭克一生中原本有三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孩子都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中離世了。
好在小兒子蕭星華順利長大成人,并在老一輩的熏陶下,在1983年成功進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在不同的崗位上延續著老一輩的愛國精神。
至于蕭克老將軍,在2008年10月因醫治無效逝世,享年102歲,我國重要領導人更是親自出面,親自前往八寶山送別。
自此,蕭克的一生被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四、結語
看到很多人都在為蕭克當年沒能評上元帥意難平,但蕭將軍年少時就投筆從戎,要知道在那個動蕩年代中,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革命事業,是一項多么困難的決定。
如果蕭克真的是貪圖名利之人,或許他一開始就不會放棄優渥的生活,而是在家享受來自父母的保護。
所以如果真的用元帥兩字來禁錮蕭老將軍,可能才是對他一生最大的否定。
因為從一開始,他的理想就不是為了爭名逐利,而是為了看到中國人民重新站起來的那一天。
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也就再無遺憾了。
參考資料:
1、紅網 《蕭克上將的紅軍生涯》
2、中國軍網 《蕭克:新中國開國上將也是筆耕不輟的馬背詩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