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三全本”《鹽鐵論》便持續熱銷,深受廣大讀者歡迎。而今年,這部原本冷門的經典更是出現在了兩個省份的高考歷史試卷中。熱點圖書也能成為高考關注點?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鹽鐵論》是本什么書?
武帝在位期間,連續多年對外征戰,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為了彌補戰爭造成的國庫空虛,漢武帝推行了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酒類專賣等一系列經濟政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也給民間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漢武帝晚年有所意識,但已經無力改變,于是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也就是漢昭帝繼位后,召開了這次“鹽鐵會議”。由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代表的朝廷重臣,與代表民間士人的賢良文學展開論辯。
會議的結果是,朝廷接受了賢良文學的部分建議,廢除了酒類專賣,但繼續保留了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準政策。到漢宣帝時,桓寬根據會議記錄進行整理,就有了這部《鹽鐵論》。
《鹽鐵論》出現在高考試卷中意味著什么?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文言文材料題的占比普遍超過30%,部分試卷甚至接近50%。從考生反饋看,今年江蘇卷以選擇題考查漢武帝的經濟政策,湖南卷則更進一步,直接選取《鹽鐵論》中的“冷門段落”聚焦“鹽鐵專營”問題。這不僅要求考生準確理解文言字句,更需深入歷史語境,置身于那場著名的大辯論中,分析雙方圍繞“國家壟斷經營”展開的利弊之爭、義利之辨乃至治國理念的根本沖突。
一位歷史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道,過去高考歷史側重考時間、事件、意義,但新高考改革強調“史料實證”素養。文言文是古代文獻的核心載體,出題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倒逼學生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這位歷史老師所強調的“倒逼古文閱讀能力”,其本質是對長期、系統積累的呼喚。面對占比陡增的文言文材料,尤其是像湖南卷選取的《鹽鐵論》“冷門段落”,臨陣磨槍式的字詞突擊顯得蒼白無力。真正的應對之道在于日常的“深耕細作”。
這首先意味著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持續浸潤。考生需要在日常學習中,有計劃地閱讀一定量的、涵蓋不同時期和文體的經典文獻選段,積累核心詞匯、句式和文化常識,培養語感,提升快速準確理解陌生文言材料的能力。沒有這種“硬功夫”,再重要的史料擺在面前也如同天書。
其次,是歷史背景知識的體系化構建。理解《鹽鐵論》的辯論,離不開對漢武帝時期內外政策、經濟狀況、社會矛盾的深刻把握。考生必須跳出零散的知識點記憶,努力構建清晰的歷史脈絡和時代圖景,理解重大事件之間的因果鏈條,這樣才能在遇到“鹽鐵專營”這樣的議題時,迅速將其置于正確的歷史坐標中,理解其必然性與復雜性。
最后,是思辨能力的日常錘煉。閱讀歷史材料時,不能滿足于知道“是什么”,更要追問“為什么”“怎么看”,嘗試分析不同立場背后的邏輯和利益訴求,比較不同解釋的合理性。這種能力的獲得,無法靠考前突擊,只能源于深度閱讀、小論文寫作等日常實踐中的反復磨礪。
高考歷史文言文比重的顯著提升和對深層思辨能力的考查,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要求——功夫在平時。敏銳關注如《鹽鐵論》這樣的熱點圖書,能幫助考生把握命題脈搏、拓寬思維視野;而扎實的文言功底、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和成熟的思辨能力,則是在考場上真正駕馭這些材料、展現“史料實證”素養的基石。
今天的我們,為什么要讀《鹽鐵論》這樣一部冷門經典?
理解經濟命脈與國家治理的基石
《鹽鐵論》的價值,首先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部國家經濟治理的“原始手術記錄”。書中清晰呈現了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務實官員與各地“文學賢良”間的激烈交鋒:前者主張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國家干預手段以“佐百姓之急,足軍旅之費”;后者則痛陳官營弊端,力主“抑末利而開仁義”,強調不與民爭利。一是了解基本經濟理念。鹽鐵,就是鹽和鐵,在當時就是最基本的生活、生產必需品,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國家對重要的經濟資源加以管理,確保經濟的安全、穩定和發展,是后世乃至全世界的共識。這不是抽象的理論推演,而是直面“縣官作鐵器苦惡”“吏數不在,器難得”等具體治理困境的真實決策場景。
洞察政策背后的復雜邏輯與多方博弈
這部經典以罕見的開放性,容納了經濟治理中永恒的兩難抉擇。桑弘羊們所強調的國家專營對增強國力、應對危機(如武帝時期對匈奴戰爭)的必要性,與賢良文學們擔憂的“與民爭利”、抑制民間活力之間,構成了貫穿中國歷史的基本張力。一個政策的制定不是頭腦發熱也不是憑空而來,它必然受到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各方勢力角力的結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看到燃燒的導火索,只盯著冰山露出的一角。這也是今日我們在處理增長與分配、效率與公平、集中與放權等核心議題時,仍需反復權衡的古老智慧。
培養超越立場的綜合思辨能力
《鹽鐵論》的辯論深度觸及了經濟政策背后倫理價值的沖突。賢良文學所秉持的儒家理念,強調“王者不蓄聚,下藏于民”,其反對鹽鐵官營的深層邏輯是對“不與民爭利”這一政治倫理底線的堅守。桑弘羊的回應則體現了法家式的實用理性,將國家能力與民生保障視為更高目標。無論桑弘羊還是賢良文學都是從自身的立場、利益出發來論辯的,自然會產生激烈的碰撞。對于現代人來說,我們可以站在第三方,以冷靜的態度來觀察雙方論辯時的、固執己見帶來的偏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學會多方考慮問題,而不是自以為是,或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閱讀此書,我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政策工具,更是支撐這些工具的價值基石,并得以錘煉在紛繁信息中保持獨立判斷的能力。
汲取連接古今的經典價值
歷史是一條長河,經濟史也是一條長河。任何時期的經濟有其自身特點,也有傳承,后世總能或多或少看到前世的影子。我國古代論述經濟的書不多,而《鹽鐵論》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比西方經濟學“圣經”《國富論》早了一千八百多年,對后世的經濟思想一直產生重要影響,值得一讀。
熱點圖書成為高考關注點,不是偶然。我們不敢斷定明年哪部經典會出現在試卷上,但可以確信的是:當公眾閱讀的熱點與教育改革的指向交匯,它便已超越了單純的考點范疇,成為一把開啟思辨之門的鑰匙。它考驗的不僅是字句的解讀,更是年輕一代能否在歷史的回聲中,找到理解當下、啟迪未來的智慧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