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所在的河北、北京這一大片區域,在古代有個霸氣的名字——冀州!
而且,它還被稱為“九州之首”!這可不是虛名。
從上古神話到秦漢隋唐,再到遼金元明,這片土地的“一直在上演著精彩的故事。
雖然它的轄區在不同歷史時期忽大忽小,名字也換來換去,卻始終有著“大分量”。
今天,我們就跟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腳步,一起穿越時空,看看古冀州”!
它從何而來,為何是“九州之首”,又如何成為了“北直隸”,掌控著明朝北方的命脈?
這里面,藏著多少歷史地理的“端倪”!
一、從“九州之首”到“幽州”
華夏大地最初被劃分為“九州”,而冀州是“九州之首”,地位非凡。
它以今天的北京為中心,早期范圍廣闊,涵蓋今山西全省、河北大部、河南北部、遼寧西部及內蒙古南部,面積約140萬平方公里。
據《尚書·禹貢》《谷梁傳》等記載,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濟)、禹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均位于古冀州境內。
冀州因此被視為“王畿所在”,是三代圣王的統治核心,自然位列九州之首。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北直隸,古冀州。 舜分置十二州,此為幽州。 《禹貢》亦為冀州。 《周禮?職方》:「東北曰幽州。 」。 武王封召公奭于燕,此為燕地。 其在天文,尾、箕則燕分野,亦兼趙、魏之疆。 秦并天下,置漁陽、上谷、邯鄲、鉅鹿、右北平等郡見首卷。 漢置十三州,此亦為幽州及并、冀二州地。 后漢因之。
端倪解析:
顧祖禹開篇就直接點明了“北直隸,古冀州”這個“身份”,但緊接著就給你來了個“乾坤大挪移”:“舜分置十二州,此為幽州。”
“冀州”和“幽州”,這兩個名字在歷史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常指代同一片區域,或相互包含,這反映了早期行政區劃的模糊性與演變性。
上古的“神圣性”: 顧祖禹引用《禹貢》、《周禮》來證明冀州/幽州在古人心中的“正統”和“神圣”地位。
甚至連“天文星象”都扯進來了——“尾、箕則燕分野”,這說明古人對這片土地的重視,是天地人合一的。
戰國到秦漢: 周武王把召公奭封在燕地,這里成了燕國的根據地。
秦統一后,直接在這里設置了漁陽、上谷、右北平等一系列郡。
漢朝更是把這里分成了幽州、并州、冀州三塊地盤。
這說明,這片土地面積巨大,戰略重要,各王朝都想把它“切分消化”,但其核心價值始終不變。
二、亂世的“風暴眼”
從晉朝到五代,這片土地可真沒少“折騰”!
它成了各路豪強、異族勢力爭奪的“風暴眼”。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晉亦為幽、冀諸州,后為石勒、慕容雋及苻堅所據。 堅敗,屬慕容垂。 其后入于后魏。 魏末高齊據之,宇文周復滅齊而有其地。 隋分十三部,此亦為冀州,而不詳所統。 唐分十道,此為河北道,天寶以后強藩往往竊據焉。 五代時石晉割燕、平諸州入于契丹,周世宗復三關,于是與契丹以白溝河為界。 宋仍為河北路,后又分河北為東西路,最后建燕山路而宋以亡。
端倪解析:
這段歷史就是“群雄逐鹿”的教科書!
五胡亂華的“舞臺”: 從石勒、慕容家族到苻堅,再到北魏、高齊、宇文周……這段歷史就是幽冀地區“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亂寫照。
這塊地方雖然重要,但如果中央王朝衰弱,它立刻就會成為各路勢力割據稱雄的“肥肉”。
唐朝“潘多拉魔盒”: “唐分十道,此為河北道,天寶以后強藩往往竊據焉。”
唐朝把重兵放在河北,結果“強藩竊據”,安祿山就是從這里反的!
這再次證明,地理優勢再好,也得看統治者“管不管得住”。
宋朝的“心頭之痛”: 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直接讓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門戶。
顧祖禹特別強調“周世宗復三關,于是與契丹以白溝河為界”,宋朝雖然也想收復失地,但最終“建燕山路而宋以亡”。
這“端倪”出:燕云十六州就是宋朝的“催命符”!
失去這片戰略要地,宋朝就失去了屏障,最終為金和元所滅埋下了伏筆。
這片區域在亂世中扮演的角色,恰恰證明了它的極端重要性;
誰能掌控它,誰就能問鼎天下;誰失去它,誰就可能失去一切。
三、明朝的“直隸”化
到了明朝,朱元璋先是把大都改稱北平府,后來朱棣靖難奪位,直接把這里升格為“北京”,并最終遷都于此,設立“直隸”!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金初亦分河北為東西路,廢主亮定都于燕,因改置中都等路。 蒙古初置燕京路,至元四年定都于此,改大都路,置中書省,統山東、西及河北之地。 前朝洪武九年置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元年建北京,十八年始定都焉,改布政司為直隸,正統六年定為京師,統府八、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而衛所參列其中。
端倪解析:
明朝對這片區域完成了“終極改造”。
金元模式的延續強化: 金朝把河北分為東西路,并遷都燕京;
元朝更是設立中書省,直接統領山東、山西和河北。
這說明,在異族王朝的統治下,燕京地區的政治、軍事地位被空前強化。
明朝繼承了這種“以燕京為中心控制北方”的模式。
“直隸”的特殊含義: 朱棣將“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改為“直隸”。
“直隸”意味著直接隸屬中央,是皇帝的“私人地盤”,不設巡撫等地方大員。
這不僅是為了強化皇權,也是為了確保首都的安全。
這比之前的“道”、“路”等行政區劃,體現了更強烈的中央控制欲和軍事防御性。
“京師”的反復確認: 從永樂初建“北京”,到永樂十八年正式定都,再到“正統六年定為京師”,這個過程充滿了政治博弈和權力確認。
比如文中提及“因仁宣二帝個人喜好,京師降格為行在”,但最終,北京還是被確立為不可動搖的京師。
四、明朝“京師防區”
《讀史方輿紀要》接下來用了大量篇幅列舉了明朝北直隸下轄的府、州、縣,以及衛所的分布,這可不是簡單的“報菜名”。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良鄉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香河縣。
通州,三河縣,武清縣,漷縣,寶坻縣。
霸州,文安縣,大城縣,保定縣。
涿州,房山縣。
昌平州,順義縣,懷柔縣,密云縣。
薊州,玉田縣,豐潤縣,遵化縣,平谷縣。
保定府,清苑縣,滿城縣,安肅縣,定興縣,新城縣,雄縣,容城縣,唐縣,慶都縣,博野縣,蠡縣,完縣。
祁州,深澤縣,束鹿縣。
安州,高陽縣,新安縣。
易州, 淶水縣。
河間府,河間縣,獻縣,阜城縣,肅寧縣,任丘縣,交河縣,青縣,興濟縣,今廢靜海縣,寧津縣。
景州,吳橋縣,東光縣,故城縣。
滄州,南皮縣,鹽山縣,慶云縣。
真定府,真定縣,井陘縣,獲鹿縣,元氏縣,靈壽縣,藁城縣,欒城縣,無極縣,平山縣,阜平縣。
定州,新樂縣,曲陽縣,行唐縣。
冀州,南宮縣,新河縣,棗強縣,武邑縣。
晉州,安平縣,饒陽縣,武強縣。
趙州,柏鄉縣,隆平縣,高邑縣,臨城縣,贊皇縣,寧晉縣。
深州,衡水縣。
順德府,邢臺縣,沙河縣,南和縣,任縣,內丘縣,唐山縣,平鄉縣,鉅鹿縣,廣宗縣。
廣平府,永年縣,曲周縣,肥鄉縣,雞澤縣,廣平縣,成安縣,威縣,邯鄲縣,清河縣。
大名府,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南樂縣,清豐縣,內黃縣,濬縣,滑縣。
開州,長垣縣,東明縣。
永平府,盧龍縣,遷安縣,撫寧縣,昌黎縣。
灤州,樂亭縣。
延慶州,永寧縣。
保安州,
萬全都指揮使司,宣府左衛,萬全左衛,萬全右衛,懷安衛,懷來衛,開平衛,龍門衛,龍門所,舊開平衛,舊大寧衛。
端倪解析:
這一長串地名,展示了明朝對京畿地區細致入微的行政管理和軍事部署。
每一個府、州、縣、衛所,都像是一個個“螺絲釘”,共同構成了支撐京師運行和北方防御的龐大系統。
這背后,是明朝對這片區域的高度重視和嚴密控制。
最后,顧祖禹用“東濱海,南控三齊,西阻太行,北屆沙漠”來概括北直隸的地理位置,更是點睛之筆。
“東濱海”: 山海關與遼東接壤,天津衛與山東相連,直接臨海。這既提供了海運的便利,也意味著需要海防的鞏固。
“南控三齊”: 從京師到山東德州只有七百里,楚、粵、江、浙、閩等地的物資要運往京師,都“以山東為梯航之會”。
這說明北直隸不僅是政治中心,還是全國物資流通的“交通樞紐”,特別是與南方經濟命脈的聯系,漕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阻太行”: 太行山作為冀州的天然屏障,阻擋了來自西方的威脅。
“北屆沙漠”: 幽州之地與沙漠接壤,明初在漠南設置戍衛,防守“深固”。
但顧祖禹也提到了“后防維日壞,無復初制矣”!
它暗示了明朝后期北邊防線的衰落,為清兵入關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結語:古冀州“帝國雄心”的土地!
從上古的“九州之首”到明朝的“北直隸”,古冀州這片土地的“身份”不斷演變,但其在中華文明版圖中的核心戰略地位從未改變。
它見證了無數王朝的興衰更迭,承載了無數帝王的雄心壯志。
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不只是一本地理志,它更是一部寫滿“帝國雄心”的歷史地理大戲!
通過它,我們看到了地理如何塑造歷史,以及帝王們如何為了控制這片土地,而絞盡腦汁、不惜代價。
那么,你覺得從古冀州到明朝北直隸的演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端倪”和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