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朝鮮東海岸,一枚“火星-15”洲際導彈撕裂天際,在雷達屏幕上劃出驚人的軌跡——最高點達5700公里,相當于中國空間站軌道高度的十幾倍。當數據傳到五角大樓時,參謀們面面相覷:這個被封鎖30年的小國,如何造出能覆蓋美國全境的戰略武器?
朝鮮導彈的基因密碼,早在冷戰時期就已埋下。1969年,蘇聯為對抗美韓聯盟,向朝鮮提供了54套“月亮”戰術火箭系統。這些鐵管般的火箭射程僅70公里,卻讓朝鮮第一次觸摸到現代火箭技術。
十年后,薩姆-2防空導彈的引進更帶來液體燃料發動機技術,為后續發展埋下火種。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1976年。當埃及為回報朝鮮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支持,秘密移交兩枚蘇制“飛毛腿B”導彈及發射車。
平壤的工程師如獲至寶,經過八年拆解研究,1984年終于仿制出“化城5”導彈——盡管試射成功率僅50%,但320公里射程已能覆蓋首爾,讓韓國如芒在背。
此時的朝鮮像塊技術海綿:從敘利亞獲得“圓點-U”導彈技術,與伊朗共享測試數據。1991年蘇聯解體,更迎來千載良機——朝鮮以黃金招募失業的蘇聯導彈專家,這些專家帶著筆記本里的方程式和頭腦中的經驗,讓朝鮮火箭技術迎來爆發期。
1994年克林頓政府威脅對寧邊核設施實施打擊,反而刺激朝鮮加速導彈計劃。當國際社會聚焦于六方會談時,平壤郊外的工廠里,科學家正攻關大浦洞-2導彈的耐熱材料。2006年該導彈首次試射失敗,卻在三年后完成關鍵技術突破。
真正的飛躍發生在2017年。面對美韓聯合軍演的壓力,朝鮮導彈總局上演“導彈奇跡”。5月:火星-12中程導彈三發全勝;7月:火星-14遠程導彈兩發全勝;11月:火星-15洲際導彈直沖云霄;半年內完成從中程到洲際的三級跳,射程從1500公里猛增至1.3萬公里。
2022年3月,更先進的“火星-17”試射成功,其9馬赫高超音速彈頭讓反導系統形同虛設。耐人尋味的是,朝鮮導彈的關鍵參數竟與大國裝備神似。
火星-11的機動發射車酷似俄羅斯“伊斯坎德爾”;火星-8高超音速導彈的乘波體彈頭與東風-17酷似。雖然中俄始終否認技術輸出,但美國防部報告直言“朝鮮不可能獨立突破風洞數據瓶頸”。
朝鮮的智慧在于將有限資源用到極致。當全球聚焦其洲際導彈時,真正改變地區平衡的是中程導彈的飽和部署:火星-12覆蓋關島,火星-11丁型針對日本九州,超大型固體火箭則瞄準前線軍團。
一套精密的成本賬支撐著戰略:液體燃料導彈利用自產煤化工產品;鋼鐵產量優先保障導彈殼體;出口短程導彈換取外匯(伊朗是其最大客戶)。
這種“導彈優先”策略形成獨特威懾:用1/200的軍費撬動美軍60%的反導資源。2024年俄烏戰場上,俄軍使用的KN-23導彈正是朝鮮出口型號,實戰表現讓西方震驚。
當2024年新型“火星炮-16B”高超音速導彈試射成功,朝鮮已完成從技術追隨者到規則挑戰者的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