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九點,我冒著大雨轉了兩路公交車,到市老年大學4樓報告廳開會。
開會的通知,是15天前文化研究會口頭告訴我的,可能是我聽力不好,也可能是當時周圍聲音嘈雜的原因,我以為是參加《邳州文化》編委會會議。《邳州文化》是邳州市文化研究會會刊,每季度出版1期。去年以來連續5期都有我寫的文章,編委名單里有我的名字。因為帶外孫女,我長住南京,昨天特意趕回來參加會議。
進會議室簽到時,拿到了一個包,包里有六本書,還有一個紅頭文件。副會長高福崗同志見到我,安排我坐到前面第三排,好像說等著領獎。高福崗同志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寫的書《燃燒的禹王山》,很有名。他也是今天的會議主持人。
我很納悶,領什么獎啊?就因為那幾篇被編在《邳州文化》上的豆腐塊文章?可能性不大。我趕緊翻看剛才拿到的紅頭文件。文件是邳州市文化研究會發的,表彰48名編纂《邳州運河文化叢書》先進工作者,我被列在名單的第一人,排名按照姓氏筆畫。我沾了姓名筆畫最少的光。
趁著聽會間隙,我悄悄地打開包,把書一本本地拿出來,一股濃郁的書香氣撲鼻而來。全書六卷:《天工開泇》《物華斯珍》《百藝有道》《紅色印記》《水潤民和》《研究文叢》,江蘇省人民出版社出版,1709千字,重量差不多有10斤,圖片多是彩色。每卷開頭都有編委名單,我是排名第一的編委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邳州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這套叢書涵蓋邳州大地古往今來的運河文化。粗翻一遍,正文里沒有找到我的名字。
我有什么貢獻,能成為這套叢書的編委之一呢?如果沒有,只能是徒有虛名!想到這,我臉紅了。記得四五年前,高福崗同志把我和幾位文友召集起來,成立一個編委會,要編寫一本書,名為《水潤邳州》。我因為長期住在外地,只參加過幾次活動。當時,憑記憶加上偶爾幾次走訪,我寫了4篇與運河有關的豆腐塊文章,都是我知道的一些小事,發在微信公眾號上,也發給高福崗同志。以后沒有再次參加他們的活動。《水潤邳州》這本書是否出版,我不知道,也沒有打聽過。難不成因為那幾篇文章,讓我來參加會議?可是今天的叢書上沒有找到啊!
再翻一次,終于找到了。第一卷《天工開泇》最后一頁后記里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列朝列代治理泇運河的功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為最,復以新中國成立艱難困苦的歲月中,缺衣少食,勒緊腰帶,雪雨無阻,奮戰在治河第一線的民工出力流汗最多。我們沒有忘記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而為造福后代不惜出大力流大汗的父老兄弟姊妹,遺憾的是查遍地方史志卻幾無所獲。邳州馬其亞《父親是扒大河的模范》和《父親那頂“嶂山切嶺工程留念”的草帽》兩篇回憶文章發表在網絡平臺上,我們看到,如獲至寶,征得作者同意,原文錄入,在此致謝。”這兩篇文章被編輯在第299頁到第306頁。
后記署名是“編纂者”。我看到,這卷書的編纂者是田秉鍔和程榮華,二位也是這套叢書的顧問。我看到此時的主席臺上,“田秉鍔”的名牌后坐著人,想必他就是田秉鍔。AI告訴我,田秉鍔是江蘇著名文史學家,江蘇師范大學教授,徐州市政協委員,原《淮海文萃》的主編。著有《金瓶梅與中國酒文化》等作品,還編撰了《毛澤東詩詞鑒賞》。
這時,主持人恰好邀請程榮華老師上臺講話。我一看,一位四方大臉,面色紅潤,白發蒼蒼,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從我身邊健步走上主席臺的發言席。
程榮華的名字,我四年前才知道。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電話里介紹說他是程榮華,想編纂一本關于邳州水利方面的書,看到我寫的關于父親扒大河的文章,想采用一下,問我是否同意。我當時回復完全同意。我們互加微信,他把我的文章局部修改后拍照給我。我說您怎么修改都可以。后來我打聽別人才知道,程榮華老師在邳州文化界、教育界早已大名鼎鼎。我因為長期在鄉下工作而且是教物理學科,與政界、文化界的人基本上不熟悉。自從有了微信聯系,我經常看到程老師給我的文章和朋友圈點贊,還知道程老師著作等身,也想著有機會能拜望一下他。實在沒有想到,原來程榮華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要編輯的書就是我現在拿到的這套叢書啊!
臺上,程榮華老師全程脫稿,侃侃而談,幾乎沒有一句磕巴。我全程給他錄了視頻。他說,這套叢書工程浩大、涵蓋廣泛,邳州文化研究會的同志們是干大事的人。當他說到今年已經92歲了,還想看到邳州文化研究會再干成更多的大事時,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當他返回座位走過我身邊時,我主動站起來跟他握手,表達致敬的心情。
散會后,想再找程老師聊一聊時,他已經離開會場了。今后只要有機會一定去看望程老師,不求別的,只求沾沾他的壽氣。他的微信昵稱叫知止書屋,瞧這名字,就夠咱學的!
在頒獎環節,我走上主席臺,高福崗同志把一本大紅的榮譽證書發給我。握著這位國家級大作家的手,我很激動,也很慚愧。慚愧的是,自己只有那點豆腐塊樣的文章。我很感激高福崗同志的一次次鼓勵,也感激那么多為這套叢書出謀劃策、操心費力的朋友們,他們是大家,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我一邊聽會,一邊把叢書上與我有關的頁面拍照,還把我寫的那幾篇扒大河的文章,發到我家的微信群。很快,兒子留言了:“人的一生,白駒過隙,若不是爸爸用一篇篇散文,勾勒了爺爺的故事和軌跡,我們后輩也難以了解這些被時光掩埋的過往。用文字記錄下來真好,那些被筆尖定格的故事,能將短暫歲月里的悲歡離合、步履印記,都凝練成可供后人回望的文章 ,意義非凡。”
兒子的這段話說到了我心里。我退休了,就想著怎么盡自己的能力,把一生中知道的事情寫成文字,留給后人,讓他們不忘過去,珍惜現在,相信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