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志愿填報的關鍵時刻!
我們知道,城市與高校的選擇同樣重要。選擇一個城市,也意味著選擇了未來的生活方向,有時候選擇往往大于努力。
在眾多高校重地中,江蘇省的南京是個特殊的存在。別的省份都是大學遷往省會,而南京的大學頻繁在外地建校,為何呢?難道這就是坊間所說的“寧散計劃”嗎?
一、高教“第三城”南京,真因“產業弱”留不住人嗎?
坊間結合985、211高校、雙一流大學以及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情況,認為我國真正的高等教育大市大致可分為四個梯隊:北京、上海、南京為第一梯隊;武漢、西安、廣州、成都等為第二梯隊;重慶、長沙、天津、杭州、合肥等為第三梯隊;其它為第四梯隊。
南京作為全國第3大高教中心,坐擁53所高校、13所“雙一流”、60余家科研院所、近百名兩院院士。
所以,論吸引優秀的高考生,南京僅次于北京、上海。但是,坊間一直傳言,南京培養的大學生,畢業就“潤”了,“留不住大學生”。
據相關統計,與長三角的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的大學相比,南京的大學生“留寧率”,好像不是特別高。
早在2017年,一篇題為《醒醒吧,南京!你為什么留不住優秀的年輕人?》的文章廣泛流傳。該文作者指出,當時,一大波年輕人正在“逃離”南京,尤其是“985、211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其中轉引的一個數據很嚇人:“南京大學的應屆畢業生,95%都不會留在南京?!蔽恼律踔林毖?,“南京,你對不起你所擁有的高校?!?/p>
當然,該文章被權威部門以實際數據證偽,南京仍是畢業生的首選地。據江蘇省教育廳統計,2017年,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在內的8所在寧高校留在南京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33.27%,高于到上海、廣東就業的10.67%、4.25%。但這一比例還有待提高,比如,武漢每年能吸納湖北省60%的高校畢業生。
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是南京的最大優勢,也是南京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但是,目前,全國確定了北京、上海、合肥三個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的入選,作為“徽京”的南京多少有點扼腕痛惜。
該文引起的輿論漩渦已經過去了多年,但這一事件表達了“一個想法”,在南京創業不容易!“南京怎么留住人才?制約南京人才留在南京的因素是什么?比如說住房問題,比如說子女教育問題,沒有高薪崗位、沒有新經濟載體問題等等……”當年的“南京之問”,至今仍發人深??!
網上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在南京根本找不到工作,南京產業太弱,最后還是要去杭州、蘇州找工作,機會多?!?/p>
不過,與大家想象中南京“產業弱、企業在逃離”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如今,南京居然成為很多高新技術企業的遷移地。據報道,北京、太原、上海、深圳、大連已成為全國遷出高新技術企業最多的城市,而搬出的企業有52%選擇了落地南京。
現在,南京已經形成了多核并肩發展的趨勢。河西、江北中央商務區致力于金融產業,雨花打造軟件谷,江北研創園大力發展芯片,麒麟打造中國能谷,經開區布局戰略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裝備、智能電網、醫藥與生命健康等。這些顯示,南京的企業并不是以制造業、工廠為主,更多的是高新技術企業,金融、芯片、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等。
據官方稱,南京將出臺行動計劃,加快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數據顯示,南京已形成整機、關鍵零部件以及系統集成應用全鏈條體系,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近200家。按照此前公布的《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南京計劃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位于全國前列,核心產業規模超100億元,培育5家整機量產企業、引育150家相關企業,科研、工業、服務領域形成50項以上規模化應用,打造2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創新平臺和聯合體等。
所以,南京重視高端產業,南京需要的是高端人才,能最終留在南京的也是高端人才。從某種程度來說,南京一直在默默篩選需要的高素質人口。
當然,南京也需求各種人才,目前已放寬了落戶政策。而且,江蘇其它城市的教育資源也不容小覷,對南京也形成競爭之勢。例如徐州,有以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見長的中國礦業大學;蘇州在2024年更是以460.9億元的財政教育支出位居全省第一,試圖提速高教發展,目前40所高校已在蘇州設立51家研究院或高等教育研究院,C9高校全部在蘇州布局,牛津、杜克、蒙納士等合作項目水平不斷提升。其中,南京大學在蘇州建設“第二個南大”曾引發大量爭議。
眾所周知,南京在經濟上長期屈居蘇州之后,在首位度上也不如某些省份強省會,唯獨在高等教育資源上獨領風騷,南大的口碑曾一度同北大清華并駕齊驅。南大以及南京的高教資源已經成為南京這個有點“委屈”的省會的身份標簽,故而南大布局蘇州不同尋常。
這里,就牽涉到南京的一個“隱憂”——南京高校的“寧散計劃”。
二、南京高?!巴膺w”,并非資源流失?
南京作為高教資源富集的省會,近年卻頻繁出現高校“主動外遷”的現象,這與傳統“省會集中資源”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坊間所謂的“寧散計劃”雖非官方命名,卻生動反映了這一趨勢。
這也是一個高考生填報志愿時會關心的問題,因為大學所在城市確實很重要。
南京有多所大學在外地建立了分校,大體如下: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東南大學——無錫校區、蘇州校區、南通校區;河海大學——常州新校區;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盱眙校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州溧陽天目湖校區;南京醫科大學——常州校區;南京郵電大學——無錫校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安徽天長金牛湖校區;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南京農業大學——連云港東海校區;南京醫科大學——常州校區。
這還只是重點大學,其它高校和獨立學院“外遷”的更多。
這些確實表明南京高?!白叱鋈ァ笔且粋€普遍現象。這種布局調整與其它省份高校向省會集中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以河南、山西為例,河南大學、山西師范大學等地方高校近年紛紛遷往鄭州、太原等省會城市,主要是因為省會在資源獲取、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而江蘇省內經濟發展均衡,蘇錫常等地的人均GDP甚至超過南京,具備承接高校分校的經濟實力和產業基礎,因此形成了“強省會+多中心”的高等教育布局模式。
官方報道稱,南京高?!巴膺w”背后是多重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構性調整,而非簡單的資源流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政策驅動方面,江蘇省2017年出臺文件要求獨立學院規范發展,給出了轉設路徑,這促使很多獨立學院離開南京尋求發展空間。地方政府需求方面,像蘇州這樣的經濟強市對高等教育資源有強烈需求,而盱眙則希望通過引進高校促進當地發展。高校自身發展需求方面,南京大學校長曾提到需要在開放辦學中謀求跨越式發展,也有校友提到南京校區限制了南大發展。成本因素方面,獨立學院遷址可以降低土地使用成本,獲得地方財政支持。
同時,近年來南京也出臺了“寧聚計劃”,這是南京市的人才政策,包括放寬落戶、提供租房補貼等,目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雖然名稱與“寧散計劃”形成有趣對比,但兩者并不矛盾。南京一方面吸引人才,另一方面支持高校資源向周邊輻射。
南京高校“外遷”,對考生而言,這意味著更多元的求學選擇——既可在南京核心校區接受傳統學術熏陶,也可在蘇錫常等產業前沿校區接觸實踐資源。對江蘇而言,通過高教資源“省內再分配”,推動全域創新能力提升,最終鞏固南京的輻射中心地位。
然而,南京高?!巴膺w”,雖然官方稱“并非資源流失”,而是省會城市從“虹吸”到“溢出”的必然進化,也是江蘇打造全域創新共同體的關鍵一步。但是,事實上對南京的消極因素自不必言。
今年的3月10日,“合肥常住人口破千萬”的輿論讓南京很“尷尬”。2024年末,南京常住人口957.7萬人,較2023年僅增加3萬人,南京人口近年也增長“乏力”。而合肥常住人口達1000.2萬人,相比上年增加14.9萬人,成為又一個“雙萬”(萬億GDP、千萬人口)城市。自此,合肥成為我國第18個千萬人口大市,也是長三角地區繼上海、蘇州、杭州之后的第4座千萬人口大市。
目前,南京是全國GDP“十強城市”中唯一一個人口不足千萬的城市。其實,早在2021年,南京便提出了“成為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的城市,但是,南京要實現這個目標壓力仍不小。
“高?!币脖灰暈槟暇┮诺囊粋€重要標簽,如今“外遷”高校眾多,勢必分流一部分高校師生,給南京邁入“千萬人口大市”帶來不小的壓力。
南京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輿論認為就是“沒人愿意來南京”,更是“留不住大學生”。南京的高等教育再強,“畢業都去了外地”,有什么用?讓人能留下來,才是最要緊的。
舉辦過“青奧會”的南京,對年輕人一直是用青春友好去示意,殊不知最大的友好是讓年輕人看到希望。
江蘇省,在高等教育上布局“強省會+多中心”模式,那在城市發展上為何不也布局“強省會+多中心”模式呢?
南京很“大度”,在火遍全國的“蘇超”中再次得到印證。球場上,蘇州、無錫、揚州、徐州等城市的球迷舉著“誰贏了當省會”的標語互不相讓:“聽說,贏的城市可以當省會?!”
注:本文首發“城市圈”微信公眾號,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