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人口小縣動真格了!要砍“鐵飯碗”,一年節省700萬。
根據媒體的報道,湖南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已經完成了機構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改革后,黨政機關及鄉鎮街道內設機構共精簡62個、科級職數減少27個,分別精簡30.2%、19.4%。其中,正科級減少9名、副科級減少18名,通過精簡,騰出辦公面積6600平米,一年節省行政運行成本700余萬元。
怎么改革的呢?其實就是大部制,比如民政局和人社局合并,農業農村局和水利局合并,城建局和交通局合并,自然資源局和林業局合并,文旅局和商務局合并。
有人可能會說一年才節省700萬元,不痛不癢。700萬元確實不多,但武陵源區很小,常住人口只有5.9萬,是一個人口小縣,去年財政收入也才4.5億元。
當然,很多人還關心人員有沒有減少。這里只說了節省行政運行成本,沒有說節省財政供養人員成本。
從全國各地的人口小縣改革來看,機構精簡了,人員減少了,但并不會裁員,鐵飯碗還是鐵飯碗。這些減少的人員,還是會在體制內“流轉”,由財政供養。
比如在2020年完成改革的山西河曲縣,被優化出來的903名事業人員,都下放到社區或者村委,編制還在。
根據“搜狐城市”的統計,2020年至2022年,河曲縣用于財政供養人員支出分別為62959萬元、67417萬元、63492萬元,也就是說財政供養支出沒有減少。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要說減機構,但不減人員,這不是改了個寂寞嗎?其實也不能這么說,首先,精簡了機構,運行經費減少,那也是好事。比如山西婁煩縣改革后,節約運行經費約990萬元。
其次,長期來看,人員會減少。等到有人退休后,空出的編制就會被回收。過去是“退一進一”,現在可能是“退三進一”。再說部門合并了,領導職位會變少,這也是好事。
我國人口小縣還是蠻多的,全國2000多個縣域單位,10萬人以下的就有206個,5萬人以下的袖珍縣有90個。
這些縣雖然很小,但五臟俱全,該有的機構和部門,一個不少。所以,財政供養人員支出占比很高。比如山西浮山縣,人口不到10萬,在編人員更是多達5900人,一年光發工資就要4.6億元,而當地一年財政收入竟然只有1.3億元。
像浮山縣這種情況不在少數,這些人口小縣基本上沒什么產業,人口還在流失。之所以能夠維持下去,那是因為有上級部門的轉移支付。
但是,這幾年各地債務加劇,財政壓力不小。說白了就是上面財政收入也緊張了,就只能開始精簡機構和編制了。
從2020年開始,山西率先開啟了人口小縣改革。隨后,青海、內蒙古、安徽、湖南等地紛紛跟進。之前,中央編辦主任李小新就透露,97個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全面完成。
在湖南,有5個人口小縣要改革,除了武陵源區,人口14.3萬人的古丈縣也已經完成了改革,而且只用了4個月。
總有人問為什么不像企業一樣,直接裁員。想砸碎鐵飯碗,沒那么容易,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能從長期來減少編制人員。說實話,鐵飯碗是體制內最核心的優勢之一,如果這個優勢都沒了,那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不管怎么說,人口小縣改革是好事,至少開啟了第一步,后面再慢慢深入改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