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的一天,美籍意大利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恩利克?費米,在與他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 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引出了一個深刻的科學論題 —— 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的核心是對地外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與缺少相關證據之間的矛盾。
我們先來看看宇宙的宏大尺度。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星系的數量多到難以想象。科學家估計,可觀測宇宙中大約有 1000 億 - 2000 億個星系,而每個星系又包含著千億乃至萬億顆恒星 。例如,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直徑約為 10 - 20 萬光年,包含了至少 1000 億顆恒星 。在如此龐大的恒星數量基礎上,行星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僅在銀河系內,就可能存在著數十億顆位于宜居帶的行星,這些行星具備液態水存在的條件,從理論上來說,是有可能孕育出生命的。
為了估算外星文明的數量,科學家們提出了德雷克公式:
雖然這個公式中的許多參數目前還無法精確確定,但通過一些合理的假設和估算,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外星文明的數量。
即便生命在行星中出現的概率極小,僅在銀河系內,也應該存在相當數量的文明。這一觀點符合平庸原理,即地球并非特殊,只是一顆典型的行星,具有和其他星體相同的規律和現象。
然而,現實卻與這種理論上的推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宇宙飛船已經參觀或探測了太陽系中絕大部分的行星及其主要衛星,天文學家還追蹤了成千上萬顆星球發出的微波信號。
但我們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能夠證明外星人存在的生命信號,也沒有觀測到外星飛船或者探測器之類的證據。
為什么會這樣?
生命的誕生是一個極其復雜且概率極低的事件,需要諸多近乎完美的條件相互配合 。
這一觀點也構成了生命稀有假說的核心內容,該假說認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演化是稀有事件,而非普遍現象。
從恒星的角度來看,質量必須適中。質量過大的恒星,其內部核聚變反應過于劇烈,壽命往往只有幾百萬年甚至更短 ,如此短暫的時間根本不足以讓生命完成誕生與進化的過程。以參宿七為例,這顆藍超巨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 23 倍,它的壽命預計只有 1000 萬年左右 ,在這樣的時間尺度內,生命很難有機會出現并發展。
相反,質量過小的恒星,如紅矮星,雖然壽命可達數百億年甚至更長,但它們發出的光和熱較弱,且能量輸出不穩定,會頻繁產生強烈的耀斑活動,對周圍行星的環境產生極大的干擾,也不利于生命的誕生和發展。只有像太陽這樣質量適中、處于主序星階段且相對穩定的恒星,才能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能量來源。據估計,宇宙中類似太陽的恒星占比僅為 5% - 20% 。
對于行星而言,所處的位置至關重要。
它必須處于恒星的宜居帶內,這一區域的溫度既不過高也不過低,使得行星表面的水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液態水對于生命的起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許多化學反應的溶劑,參與了生命體內的各種代謝過程。以地球為例,它與太陽的距離恰到好處,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維持在 15℃左右,水能夠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之間循環轉換,為生命的誕生和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果地球距離太陽更近,如金星,表面溫度可高達 460℃以上,水會被完全蒸發;若距離更遠,如火星,表面平均溫度約為 - 63℃,水大多以冰的形式存在,這些極端的環境都不利于生命的誕生和發展。此外,行星還需要有足夠的質量來維持大氣層的存在,大氣層不僅能夠保護行星表面免受隕石的撞擊和宇宙輻射的傷害,還能調節行星的溫度,保持氣候的穩定。
同時,行星內部的活動也很重要,例如地球的液態鐵質核心通過對流運動產生了磁場,磁場能夠阻擋太陽風等高能粒子的侵襲,保護大氣層不被剝離,為生命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然而,滿足這些條件的行星在宇宙中并不多見。
生命的誕生還需要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和物質基礎。
在地球早期,通過閃電、紫外線等能量輸入,簡單的無機物逐漸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這些有機小分子進一步聚合形成了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最終形成了能夠自我復制和代謝的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涉及到眾多的化學反應和條件,每一步都充滿了偶然性和復雜性。即使在地球上,生命的誕生也花費了數十億年的時間,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嘗試。
從分子層面來看,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組裝需要精確的條件和順序,例如蛋白質的折疊結構對于其功能至關重要,而錯誤的折疊可能導致蛋白質失去活性,這進一步增加了生命誕生的難度。 綜合以上各種因素,生命誕生的概率極其微小,這使得外星文明的出現也變得極為罕見,這也是我們至今尚未發現外星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外星文明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面臨著諸多難以跨越的障礙,這些障礙使得高級外星文明的出現變得極為罕見,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人類為何至今未能發現外星文明的蹤跡。在探討外星文明發展的阻礙時,卡爾達肖夫指數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這一指數由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于 1964 年提出 ,它按照文明對能量的掌控和利用程度,將宇宙中的文明劃分為不同的等級。
一級文明,也被稱為行星文明,這類文明能夠充分利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包括行星自身產生的能量以及從外部到達行星的能量,如太陽能、地熱能等。目前,人類文明尚未達到一級文明的水平,據科學家估算,地球文明大約處于 0.7 級左右。
我們雖然已經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開發利用化石能源、風能、水能、太陽能等,但距離完全掌控和利用地球的所有能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我們還無法有效地利用地球內部深處的能量,對于太陽能的利用效率也相對較低 。
二級文明是恒星文明,該文明有能力利用其所在恒星系統的全部能量。以我們的太陽系為例,二級文明能夠完全捕獲和利用太陽輻射出的所有能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學家提出了戴森球的概念。戴森球是一種理論上的巨型結構,它可以完全包裹住恒星,從而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恒星的能量 。然而,建造這樣一個巨大的結構,需要極其先進的技術和龐大的資源,這對于目前的人類來說是難以想象的。從一級文明發展到二級文明,需要在能源利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等多個領域取得巨大的突破,這可能需要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三級文明則是星系文明,這類文明能夠掌控和利用整個星系的能源,比如銀河系。對于三級文明來說,黑洞、中子星等天體都可能成為其利用的能源來源。
他們或許已經掌握了操縱時空的技術,能夠實現超光速飛行,在星系內自由穿梭 。從二級文明進化到三級文明,所需的時間更為漫長,可能需要幾十萬年甚至更久。在這個過程中,文明需要不斷克服技術瓶頸、資源短缺、生存危機等諸多挑戰。
從卡爾達肖夫指數的角度來看,宇宙中高級文明的發展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巨大的突破。由于宇宙的年齡約為 138 億年,而地球的年齡只有 46 億年,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雖然可能有許多文明在不斷發展,但要達到能夠被人類輕易觀測到的高級階段,并非易事。
也許在宇宙的某個角落,曾經有文明朝著高級階段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最終走向了毀滅。比如,文明可能因為資源耗盡而無法繼續發展,或者因為內部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而消亡。
與卡爾達肖夫指數相關的是大過濾器理論,這一理論由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助理教授羅賓?漢森提出 ,為解釋費米悖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大過濾器理論認為,在生命從誕生到發展成為能夠進行星際旅行的高級文明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或多個難以跨越的障礙,這些障礙就像一個個過濾器,將絕大多數的文明阻擋在了成為高級文明的道路之外。
生命的起源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能夠自我復制的分子,最后形成簡單的單細胞生命,每一步都需要特定的條件和機緣巧合。在宇宙中,雖然行星的數量眾多,但具備生命誕生條件的行星可能相對較少。即使生命在某個行星上誕生了,從簡單的單細胞生命進化到復雜的多細胞生命,也面臨著重重困難。例如,細胞的分化和組織形成需要精確的調控機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進化的停滯。
當生命進化到一定階段,還會面臨諸如環境變化、物種競爭、資源短缺等問題。地球歷史上就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如奧陶紀 - 志留紀滅絕、二疊紀 - 三疊紀滅絕等,這些事件導致了大量物種的消失,許多可能正在朝著高級文明發展的生物就此滅絕。對于已經發展出智慧生命的文明來說,技術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
隨著文明的進步,可能會出現一些具有毀滅性的技術,如核武器、基因武器等,如果這些技術失控,可能會導致文明的自我毀滅。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可能帶來潛在的風險,一旦人工智能擁有了自我意識,并且其目標與人類不一致,就可能對人類文明構成威脅。
人類目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但我們是否已經成功跨越了大過濾器中的關鍵階段,仍然不得而知。也許我們已經幸運地通過了一些艱難的關卡,但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我們。
如果大過濾器仍然存在于我們前方,那么人類文明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發展科技,合理利用資源,避免自我毀滅的危機,同時積極探索宇宙,尋找其他文明存在的證據,以更好地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還有,宇宙的浩瀚無垠超乎想象,其巨大的尺度和星系間遙遠的距離,成為了星際探索難以跨越的鴻溝。在這廣袤的宇宙中,恒星與恒星之間、星系與星系之間的距離動輒以光年為單位。
例如,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恒星系統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距離地球約 4.22 光年 。這意味著,即使以光的速度 —— 每秒約 30 萬公里飛馳,也需要 4.22 年才能抵達。
而人類目前所制造的飛行器,速度與光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以旅行者一號為例,它是人類發射的飛得最遠的航天器之一,截至目前,它的速度約為每秒 17 公里左右 。按照這個速度,要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需要數萬年的時間,這遠遠超出了人類的壽命極限和目前技術所能支持的任務時長。
人類目前探索外星文明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發現外星文明的進程。在眾多尋找外星文明的方法中,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是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 。該計劃主要通過射電望遠鏡監聽來自宇宙的無線電信號,試圖從中尋找可能由外星文明發出的信號。其背后的假設是,一個足夠先進的文明可能會主動向宇宙廣播信號,就像人類向宇宙發射無線電波來傳遞信息一樣。
然而,這種方法存在諸多局限性。它基于一個假設,即外星文明會使用類似于我們的技術來進行通信。
但實際上,外星文明的技術發展路徑可能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可能使用我們無法想象的通信方式。外星文明可能已經發展出超越傳統無線電的通訊方式,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量子通信等 。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小的基本粒子,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能夠輕松穿越地球甚至整個宇宙,可將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引力波則是由超新星爆炸、黑洞碰撞等劇烈天體事件產生的時空波動,傳播速度與光速相同,也能在宇宙中長距離傳播 ;量子通信利用量子比特的特性,具有超高的安全性和傳輸效率,還能實現超遠距離的信息傳輸 。
而人類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識別和捕捉這些信號,就如同我們的祖先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察覺不到無線電呼救信號一樣,外星文明的信息很可能此刻就圍繞在我們周圍,但我們卻不懂得如何去捕捉。
人類搜索外星文明的范圍極其有限,這也是我們至今未能發現外星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宇宙的浩瀚程度超乎想象,可觀測宇宙的直徑約為 930 億光年 ,其中包含著數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包含著數以億計的恒星和行星。在如此龐大的宇宙中,人類的搜索范圍僅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以目前的技術,我們主要依靠射電望遠鏡對宇宙進行觀測。然而,射電望遠鏡的觀測范圍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如望遠鏡的靈敏度、分辨率以及觀測時間等 。即使是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也只能覆蓋有限的宇宙空間。例如,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其直徑達到 305 米,但它所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在整個宇宙中仍然只是一個極小的區域 。
科學家計算過,如果以地球為中心畫出一個直徑 33000 光年的球體,那么人類在幾十年的探索中只搜索了這個球體的 0.0000000000000000058% 。
這個直徑 33000 光年的球體基本上包含了銀河系人口最稠密的區域,甚至還包含了一些周邊的星團。即便宇宙中普遍存在生命,在如此小的搜索比例下,我們未能發現外星文明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正在逐漸增大,這使得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范圍相對變得更小。一些遙遠的星系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遠離我們,它們發出的信號可能永遠也無法到達地球,或者在到達地球時已經變得極其微弱,難以被我們探測到。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受到時間的限制。我們的探測活動才剛剛開始,與宇宙的漫長歷史相比,人類進行外星文明搜索的時間極其短暫。外星文明的信號可能在數千年前就已經發出,但我們直到最近才有能力開始監聽;或者它們的信號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到達,而我們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監聽才能捕捉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