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三打白骨精》劇照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供圖
一年演出500多場,在央視春晚、新年戲曲晚會、亞洲文化嘉年華等高規格舞臺上頻頻亮相,多次出訪海外……近年來,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佳績不斷,“梅”“蘭”競放。5月下旬,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結果揭曉,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簡稱“浙婺”)演員陳麗俐摘得梅花獎。至此,浙婺已有陳美蘭、張建敏、楊霞云、樓勝、陳麗俐5位梅花獎演員。繼不久前的第3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上,浙江婺劇3位“90后”演員李烜宇、劉福明、樓依婷獲“白玉蘭獎”之后,浙婺再添一朵絢爛的“梅花”。
日前,記者前往浙江金華,探尋浙婺“梅”“蘭”競放背后的密碼。
培育人才:
讓每位演員都有成功的機會
婺劇是我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俗稱“金華戲”,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浙婺堅持“出人出戲出效益”,“出人”是浙婺的底氣。在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曉平看來,枝繁葉茂才能百花爭艷。
“托舉年輕人!沒有一批批青年演員的成長成才,就沒有劇種和劇院的可持續發展。他們得益于廣大的基層市場,只要想演戲、能排得出戲,劇院就全力支持年輕人登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黨總支副書記嚴立新表示。
在為年輕人創造展示藝術才能的平臺和成長機會方面,浙婺費盡心思、不遺余力。“呂老師的助演太絕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陳麗俐以拿手戲《拷打提牢》掀起一場“婺劇風暴”,婺劇名家呂春虎為其配演“牢頭婆”,受到觀眾的高度肯定。通過婺劇領軍人陳美蘭的悉心教導和長期舞臺實踐的積淀,陳麗俐的表演風格日趨成熟,婺劇“文戲武做”“武戲文唱”的特色在她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李烜宇進浙婺的第三年,團里就安排他擔綱《紅燈記》主演李玉和,并讓團里8位一級演員給尚未轉正的他配戲。“老師們為我甘當綠葉,后來我才知道這是浙婺的優良傳統。”李烜宇說。
如今,浙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傳承有序的人才梯隊,已有20多人分別榮獲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以及浙江省各項戲劇獎項。
浙婺為青年演員廣邀名師進行專項培訓,近10年來,相關劇目成果達60余項。因為跟頭翻得好,劉福明被招進了團。初入團時,他演的基本是兵丁。雖然沒有單獨的角色或臺詞,但只要他上臺翻起跟頭,總能得到觀眾如潮的掌聲。后來在劇團的培養下,嗓音不錯的他開始嘗試演花臉,并主演了幾出折子戲。“我常記老師所言:‘武戲的魂在氣韻,不在招式’,演戲不僅要能翻騰跌撲,更需用眼神與身段傳遞人物的內心。”劉福明說。
演出作品:
從“頭回客”變成了“回頭客”
白骨精變臉換裝,孫悟空用無人機戲耍妖怪,金蟾娘娘既能調侃“膠原蛋白”也會變臉,豬八戒會跳舞還會講英語……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公布關于戲曲創作優秀案例的評審結果,浙婺婺劇《三打白骨精》憑借“博采眾長 自成一體”入選戲曲跨劇種移植改編十佳案例。
近年來,浙婺憑借對戲曲文化的特色傳承與創新走出國門,被稱為“傳統戲曲出海的金名片”,也是目前全國各劇種訪問演出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地方戲曲院團之一,已在69個國家和地區訪演,累計為500多萬人次的海外觀眾呈現了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婺劇唱腔的高亢婉轉、文戲武做的舞臺呈現,不只國內觀眾觀賞入迷,海外觀眾更是驚羨不已。《三打白骨精》已在德國、西班牙、安道爾、肯尼亞等20多個國家的舞臺上演出了近百場。
而今,婺劇出海已成為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浙婺邀約不斷,多個國外演出商從“頭回客”變成了“回頭客”。今年1月,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浙婺陳美蘭創新劇目創作團隊一行,在玻利維亞進行婺劇專場演出,與當地民眾共慶中國和玻利維亞建交40周年。
劇團發展:
既要找市長,也要跑市場
眼下,“里三層、外三層”已不足以形容“婺劇下鄉熱”。
初春3月,浦江縣鄭宅鎮江南第一家牌坊群廣場人頭攢動。臺上,婺劇曲牌音樂、民樂合奏《花頭臺》撥動著人們心弦;臺下,四里八鄉的鄉親們圍坐觀演,甚至連過道都擠滿了村民……陣陣喝彩聲和掌聲中,浙婺以《三請梨花》《白蛇傳》拉開了“送戲下鄉”演出的帷幕。
“地方戲曲劇種要想留住觀眾,不僅要傳承好戲曲的寫意、空靈、灑脫、神似、嬉戲的美學韻味,還要善于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觀眾的喜好,挖掘和張揚地方劇種個性。”王曉平形象地將這一做法概括為“既要找市長,也要跑市場”。
一方面,浙婺順應文化體制改革大潮,撬動政策資源,充分使用金華市委、市政府投資3.3億元資金建造的中國婺劇院,用好演出空間、打造婺劇博物館,搭建傳播婺劇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算好“經濟賬”,在努力向本地戲曲院團、企事業單位以及旅游市場輸出經典劇目的同時,主動走出去,積極引進俄羅斯克里姆林宮芭蕾舞團、國家京劇院等國內外文藝院團來浙婺演出,有效盤活劇院資源,解決“有沒有人看、有沒有錢賺”的實際問題。改制10年來,浙婺不斷開拓創新,成為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樣本。
“婺劇出海興于文化自覺,立于文化自信,成于文化自強。婺劇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目標,在拼搏奮斗、交流互鑒中變為現實。”浙江省金華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華婺劇人深入挖掘婺劇文化的內在邏輯和精神內涵,不斷推動婺劇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婺劇呈現出“根在農村、枝在城市、花開海外”的絢麗景觀。
2025年6月30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浙江婺劇團“梅”“蘭”香自何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