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雷蘊含 攝影 陳羽嘯
7月2日下午2:30,在成都錦城學院錦城劇場舉行的2025名人大講堂“非遺傳承季”第二場講座中,著名京劇演員、余派老生、上海京劇院一級演員王珮瑜以《瑜樂京劇課:“有聲必歌 無動不舞”——京劇的舞臺魅力》為題,用且談且唱的方式,親自示范京劇的唱腔韻味,為線上線下觀眾分享了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李卓陽
什么時候開始學京劇最合適?
講座結束之后,四名青年傳習志愿者從各自的關注點出發,向王珮瑜請教。第一位志愿者是來自2023級播音專業的李卓陽,她對京劇非常感興趣,但擔心自己已經19歲,現在開始學會不會太晚?對此,王珮瑜以自己母親從65歲開始學京劇,直至80多歲仍在堅持的真實經歷來進行回應:“什么時候開始學都不晚,19歲更是好年紀。”
彭通
另一位志愿者,2024級機電專業的彭通同樣關注京劇教育問題,詢問如果要在學校里設置京劇課,應該從小學開始還是從初中開始?王珮瑜結合實際經驗給出建議:“我們招收4-12歲的孩子學習京劇,是因為學齡前的兒童更容易對京劇產生興趣。”她分析,小學階段學習任務漸重,興趣班可能會擠占京劇學習時間,而初中男生由于身處變聲期,并不適合學唱。“我個人建議學齡前就播撒種子,小學發力,初中放一放,大學再進行新一輪的學習。”
羅森平
什么方式傳播京劇最有效?
一直以來,王珮瑜堅持對傳統劇目的踏實傳承,在深耕專業領域的同時,王珮瑜積極嘗試多種契合當下年輕人喜好與習慣的傳播方式,借助各類平臺和渠道推廣京劇藝術,贏得了廣泛的關注與贊譽。
據此,2022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羅森平同學提出問題:“在推廣京劇的過程中,您認為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王珮瑜表示,在不同的階段,挑戰各不相同。15年前,她面臨的是“把專業內容轉化為觀眾能接受的形式”的難題,“不能講那些觀眾聽不懂、沒興趣的內容。”如今,她更關注傳播路徑的選擇,“現在平臺和渠道變化快,視頻前10秒不夠吸引,內容就會被刷走,完播率是重要指標。”她坦言,當下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不被互聯網和市場拋棄”,因此她非常愿意到大學里進行講座,并且觀察講座期間觀眾的反應,從而不斷調整輸出內容。
卓詩程
2021級城鄉規劃專業的卓詩程想向王珮瑜請教,現在很多藝術形式都在與新媒體結合,京劇應該如何借助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更好地走近年輕人?王珮瑜直言,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一直在摸索。新媒體是輔助工具,不是最終的舞臺。”她指出,京劇的時長與短視頻的碎片化屬性存在矛盾,“這是個難的研究課題,大家都在探索。”她強調,經典內容永遠值得推敲,“不要被眼前的流量迷惑,我們播種什么樣的種子非常重要,要讓戲曲在下個時代更加燦爛奪目,讓它植根于年輕觀眾的心中。”
部分圖據瑜音社 邵云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