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個‘福’字的邊框為啥要刻成波浪形呀?”在莒縣城陽街道東關社區“閱伴新華”文化書院里,10歲的劉子涵好奇地指著手中正在雕刻的過門箋,授課老師俯下身子耐心解答:“這叫‘富貴不斷頭’,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好彩頭……”
這樣的場景正成為莒縣許多社區的常態,文化書院正日益成為群眾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處。
在推進文化書院建設過程中,莒縣著重在“整合”與“提升”上做文章。把現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功能進行優化整合,在原有圖書閱覽、書法繪畫、運動健身等基礎功能上,結合群眾實際需求,增設非遺體驗、文化傳承、技能培訓等功能空間,賦予它們“文化書院”的新內涵,力爭打造服務全體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教育綜合體。
文化書院的便利和實惠,岳家村社區居民于慧娟深有體會。每到周末,她都會準時帶著孩子一起到“德韻公心”書院,孩子參加“周末課堂”學習書法繪畫和科普知識,自己則去看看書、聽聽講座:“以前周末孩子在家閑著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我們也跟著操心。現在好了,下樓步行5分鐘就到書院了,孩子有老師輔導著,學得認真又開心,我們當家長的也能去看看書、聽聽講座,孩子有長進,自己也有收獲,比以前充實多了!”
文化書院要長久紅火、充滿活力,離不開優質資源的填充。莒縣著力盤活內外資源,將文明實踐專業志愿服務隊、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服務隊等力量下沉到各書院。通過開設“專家公益講堂”,讓書畫培訓、戲曲舞蹈、家庭教育、養生保健等課程精準送達,提升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讓服務內容滿足群眾“胃口”。
在桃園社區“桃花源”文化書院,“秋之韻”劇團的成員們正利用業余時間認真排練,團長徐炳云一邊示范著戲曲身段一邊介紹:“當初成立‘秋之韻’劇團,大家就是憑著熱愛自己摸索,跟著視頻學、互相糾正,現在有了專業老師定期到書院指導,從身段到唱腔,教得細致又規范,大家進步都特別快。我們自己學會了,還能帶著新入門的鄰居們一起練,很有成就感。”
“這支由12名戲曲愛好者組成的興趣社團,每周都會到書院里切磋排練,對社區組織的各類文藝演出也一直都積極參與,在周邊社區已經小有名氣了。”文化書院負責人梁慶偉說道。“許多居民被他們帶動的也迷上了傳統戲曲,經常聚在書院里練唱,現在都唱得有模有樣的。”
據悉,今年以來,莒縣已在11個社區試點成立了“德育公心”“東籬文苑”等特色文化書院,圍繞知識科普、實用技能、運動健身、文化傳承等4大類別,把20余項優質文化課程送達群眾身邊,滿足不同群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截至目前,依托文化書院共培育“小小傳承人”127名,服務群眾1.2萬余人次。
(通訊員 方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