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紹興警方通報,曾救助過600名孕婦的道祿和尚因涉嫌詐騙被捕。
經警方查實,道祿和尚擅自挪用了網友為其募捐的善款,且金額高達千萬。
他在直播中啃咸菜饅頭,可現實中卻豪車相伴、美女相隨,盡享奢華。
道祿和尚這般奢靡的生活做派,不禁讓網友們想到了少林寺。
少林寺,作為佛教禪宗的祖庭,素有“天下第一名剎”的盛名。
每年,都有大量來自海內外的游客慕名前來參觀游覽,僅門票收入一項,每年就將近一億元。
若再加上香火錢以及各類文創(chuàng)產品的銷售收入,少林寺的年收入至少能達到兩億元。
可少林寺一共才有多少人,又能花多少錢?
就當網友們算賬的時候,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一番話震驚了所有人。
“我每個月的工資就700元。”
這一回答,讓網友們感到難以置信。
倘若釋永信所言屬實,那么少林寺每年數以億計的收益究竟去了哪?
釋永信出生在安徽潁上的一戶普通人家。家中因為母親信佛,所以處處彌漫著佛學氣息。年幼的他,便常伴佛經左右,同時,父親講述少林寺的故事,更是令他心生向往。
最終在16歲那年,他決定出家,并有幸成為了少林寺方丈行正長老的座下弟子。
1987年,行正長老在圓寂之際,將傳承與弘揚少林文化的重擔,交到了他的肩上。
此后數十年間,他主導少林寺從破敗走向現代化,卻也因此陷入輿論漩渦。
1980年代末,釋永信著手整頓寺務,重修殿堂、整肅綱紀,并成立武術隊、紅十字會,通過武術表演和慈善活動擴大少林影響力。
1999年他正式接任方丈后,少林寺的商業(yè)化步伐明顯加快。他成立河南少林寺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將武術培訓、文化演出、禪修體驗等宗教活動轉化為可量產的文化產品。
公司業(yè)務延伸至影視制作領域,與多家影視公司合作推出《少林寺傳奇》等作品,通過影視化敘事重構少林武術的文化符號價值。
他更是推動少林寺注冊超過700個商標,構建起覆蓋武術、醫(yī)藥、服飾等領域的專利壁壘,甚至遠赴海外打響商標維權官司,成功收回被日本企業(yè)搶注的“少林”商標。
至2025年,其名下關聯企業(yè)已達18家,少林寺的產業(yè)版圖遍布全球。這種轉型雖為寺院帶來可觀收入,卻也引發(fā)“佛教世俗化”的質疑。
爭議主要還是來源于他的個人財富和生活。雖然他聲稱自己的月薪僅又700元,但卻有著價值16萬元的云錦袈裟、更是時不時的傳出開豪車的照片。
盡管他解釋袈裟是其他人贊助的而且也沒穿,但公眾仍對其“清貧僧人”形象與商業(yè)帝國掌控者的雙重身份感到撕裂感。
2015年,前弟子釋延魯舉報其貪污、生活奢靡,雖然最終經過調查情況并不屬實,但是這樣的輿論確實對于形象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傷。
此外,寺院功德箱掃碼支付、門票分成等舉措,被認為過度迎合市場,削弱了宗教場所的莊嚴性。盡管他強調收入用于寺院維護和公益,但因為具體用途透明度不足,根本說服不了所有人。
還有就是,雖然釋永信推動少林寺在40多個國家建立文化中心,促進中外宗教對話,甚至允許武僧接觸現代科技以“與世界接軌”。
然而,商業(yè)演出、品牌授權等行為被批評為“將佛法變成生意”,與佛教六根清凈的教義相悖。
支持者認為這是文化活態(tài)傳承的必經之路,反對者則擔憂宗教精神被資本侵蝕。
面對爭議,釋永信始終保持沉默,僅以“清者自清”回應。他主導的少林慈幼院收養(yǎng)數百孤兒、資助千名貧困學子,這些善舉卻鮮少被提及。
在佛教貢獻上,他恢復禪七法會、創(chuàng)辦《禪露》雜志、提出“少林學”概念,為佛教文化研究注入新活力。
關于資金流向,官方表述始終強調"取之于寺,用之于寺"。
作為千年古剎,少林寺的建筑群、佛像、壁畫等文化遺產需要持續(xù)修繕與維護。例如,少林寺常住院的殿堂、塔林、碑刻等古跡,每年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防潮、防蛀、加固等保護工作。
200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曾撥款590萬元用于文物修復,但大部分維護費用仍需自籌。此外,寺廟的日常運營成本,如水電費、清潔費、安保支出等,也是一筆固定開支。
少林寺現有數百名僧人,他們的飲食、住宿、醫(yī)療等基本生活需求均需資金保障。盡管佛教提倡簡樸,但僧人的生活仍需一定物質支持。例如,僧人的素食供應需符合宗教規(guī)范,食材采購、廚房設備維護等均需費用。
同時,僧人還需參與佛學研究、禪修、武術訓練等活動,這些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也需要資金投入。
少林寺通過武僧團海外演出、影視合作、網游授權等方式傳播少林文化。
例如,武僧團每年在數十個國家進行巡演,雖然每場演出收入可達數萬元,但是這么多人出國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另外,少林寺還設有紅十字會、慈善基金會等機構,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yè)。例如,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少林寺曾向災區(qū)捐贈物資、提供醫(yī)療援助。
此外,少林寺還資助貧困學生、修建希望小學、支持農村醫(yī)療等,通過慈善活動回饋社會。
盡管少林寺的資金使用引發(fā)過爭議,但根據公開信息,其資金主要用于寺廟維護、僧團生活、文化推廣、公益慈善和商業(yè)化運營等方面。
釋永信曾表示,少林寺的每一筆收入均用于寺院發(fā)展和公益事業(yè),個人并未從中謀取私利。
然而,由于少林寺未公開詳細財務報告,外界對其資金使用的透明度仍存疑慮。
釋永信的爭議本質是傳統(tǒng)與現代、宗教與資本的碰撞。他試圖在堅守佛法與適應時代間尋找平衡,卻因步子邁得太大、姿態(tài)太過強硬,導致兩極評價。
有人視他為少林復興的功臣,有人斥其為佛教世俗化的推手。這場爭論或許將伴隨少林寺的商業(yè)化進程持續(xù)下去,而對于釋永信本人,孰是孰非又怎能是一兩句話就說得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