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萬的labubu,3分鐘20萬訂單的小米汽車,估計把很多做生意的老板都看傻了,為什么我的產品無論是高價策略還是低價策略,都賣不出去?
這次小米U7發布會,給出了答案:中國消費者變了,在中國做生意的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獵手與獵物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看到的不是3分鐘,20萬訂單,570億交易額這一連串的數字,是背后商業邏輯的深刻變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無論是做大生意還是小生意,假如不能認識這種變化,下桌恐怕是遲早的事。
很多人都在為小米YU7捏把汗,畢竟雷軍和小米因為前不久智駕事故成為眾矢之的,但結果是消費者用訂單投票,生生把雷軍捧上了神壇。25萬的車說買就買,比點外賣還輕松。但20萬輛是什么概念,小鵬2024年年銷量19萬輛,蔚來22萬輛。其他車企雖然也有銷量幾百萬輛,但大多數集中在10萬元左右的車型,而小米,在中檔車型中,3分鐘實現了別人一年的銷量。
按理來說,換做其他公司遇到這么大危機,不死也得脫一層皮。為什么雷軍和小米還如此堅挺?
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雷軍和余承東的評論區里面。對比雷軍和余承東的評論區,你會發現雷軍的評論區中話題豐富,各種調侃才是主流,而余承東的評論區中話題單一,夸夸黨大行其道,大家對華為的評論只剩下佩服。這也很符合兩家企業的調性。華為在芯片等領域的國產化努力,讓大家對其充滿了佩服,所以,使用華為產品的人有自豪感。而小米的粉絲,大家喜歡的是雷軍和小米在輿論上的親和力,也就是小米或者雷軍的粉絲群體本身就是一個話題社區,而這個話題社區中的消費者,從小米成立第一天就沒有改過他們的消費偏好:他們要更高性價比。
其實,小米不是一家產品公司,而是一家文化公司。
YU7的定價,其實是小米粉絲和小米討價還價的結果,有人猜20萬,雷軍否定,然后猜22萬到23萬,再否定,結果,25萬,這個定價就這輛車來說,的確是有性價比的,而小米之所以不敢像小鵬和蔚來那樣定價到30-40萬,是因為小米非常了解自己粉絲的調性。這種了解,是雷軍十多年來和小米粉絲嘮嗑調侃得出來的結論,小米太了解自己的粉絲,所以定價非常精準。
而粉絲呢?你以為小米粉絲只是買車?其實小米粉絲是為小米文化投資。當年第一批買小米手機的,其實是一群極客,這群極客收入并不低,如今更是靠著過去十多年互聯網紅利,很多已經成為大佬,早就財富自由了,所以這批人會成為支撐小米銷量的中流砥柱。
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很多人潛移默化中被歸入了某個消費生態當中。有人,手中小米手機,家中全套小米家居,開著小米車,經常在網上調侃小米,互聯網大廠稱之為生態,但我稱之為“文化部落”。108萬的labubu很多人看不懂,3分鐘20萬訂單的小米很多人也看不懂。是因為很多人并不清楚這種思想上的部落其實客觀存在。我們的社會也不斷的在將人歸類,比如以前的I人和E人,還有很多企業通過“算法”來給消費者歸類,試圖找到同一類的消費者,有針對性的推薦商品。但實際上,他們都錯了。
文化和商品密不可分,有小米文化,才有小米的銷量。而文化背后,其實是當前獵人和獵物角色的轉化。過去,商家是獵人,消費者是獵物,獵人根據獵物的喜好,來推薦商品,誘惑消費者。而如今,消費者是獵人,商品是獵物,聰明的商家,是獵場的主人,他會不斷的投放各種獵物來吸引消費者主動來捕獵。就像為了讓釣魚佬不空軍,釣魚廠就會適時驅趕魚群。所以,如今的商品市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參與感,小米文化最大的特點,其實就是參與感。這,也是給了很多企業啟示。
有些企業,小肚雞腸,聽到消費者說壞話就暴跳如雷,消費者很難參與到產品定價和產品功能的討論中去,最終,淪為一家平庸的企業。
這里講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小米事故之后,我做了兩條視頻,其中不乏尖銳的批評,在全網的播放量1200多萬,但沒有一條被刪除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一條關于某多財報的視頻,某多反復向平臺投訴、找人溝通,無所不盡其極,最終我公開接受采訪的報道及視頻幾乎全軍覆沒,最搞笑的是,他們向平臺投訴的點,居然是他們自己高管公開接受采訪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