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專業的危急時刻已經來了!
山東文科狀元685分上不了清華北大,河南500分的文科生只能去讀大專,全國高校大規模撤銷文科專業,社會企業招聘只要理工科學生,種種跡象表明,文科專業正面臨著一場巨大的生存危機,如果你看不懂現在的趨勢,哪怕寒窗苦讀十余年也只是白費功夫,所以請一定要花幾分鐘時間認真看完這篇文章。
大家都知道,現在文科生的生存環境已經惡劣到了非常夸張地地步。
最近高考放榜,一則新聞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注意,那就是山東省的文科狀元,考了685分竟然無緣清北的錄取,消息傳出,全國震驚,因為像這種人口大省的高考狀元上不了清華北大的情況,放眼整個新中國歷史,都十分罕見,要知道今年山東報名高考的人可是有足足101萬人啊,從百萬大軍中殺出重圍,勇奪文科第一名,最后竟然還是無法去清北就讀,這種地獄般的錄取難度,實在是讓全國人民感到無比震驚。
當然,這只是今年高考魔幻的冰山一角,同樣是黃河流域,同樣是人口大省,中部的河南省今年文科生考500分竟然都上不了本科,500分只能去大專,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以前這分數,妥妥的可以上二本啊,如果遇到整體分數偏低的年份,搞不好還可以搏一搏一本線,可結果呢?在2025的河南,最后只能去大專學技能,看到這個新聞,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覺得太魔幻了。
更魔幻的是,文科不僅是錄取難度大,現在還同時出現了就業率低的雙重困境,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2024年文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僅為73.5%,足足比理工科低了13個百分點,在某些互聯網大廠,甚至還出現了學科歧視,某節跳動發布的技術崗位員工中,文科畢業生占比僅為6%,還有某里、某信、某迅在社會招聘的時候也明顯更傾向于有理工科背景的學生,仿佛文科生在就業市場已經開始被集體抵制。
最讓我感到夸張地是,一看文科生就業情景不好,全國的高校立馬就開始大規模的裁撤文科專業,根據數據統計,2019年-2023年4年時間全國累計撤銷了2000多個文科專業,2024年一整年又撤銷了好幾百個文科專業,高校的文科專業招生也在集體收緊,我知道大家會說這種找不到工作的專業肯定要收緊招人啊,可問題是,你大學招生名額突然收緊了,但是高中依然還在源源不斷的供應大量的文科生源啊,這樣一調整,就直接導致文科高考卷到飛起,出現了河南500分都上不了本科魔幻局面。
看到這種情況,我知道有人會問了,為什么一夜之間文科就變成了如今這副樣子?文科衰落背后又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今天我就從歷史、社會、經濟的三大角度來深層次的聊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歷史的角度。
原本文科在各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工業革命之后,全世界都意識到了理工科對國家的重要性,所以從19世紀至今,整個世界都是在不斷地提高理工科的地位,咱們也是一樣的道理。
新中國成立之后,咱們對理工科極為重視,1956年的時候,當時錢學森院士剛剛回國去北大講課,你知道坐在底下的都是什么人不?答案是賀龍、陳毅、葉劍英、聶榮臻等開國元帥。
還有1978年,你知道當時全國最出名的明星是誰不?不是歌星,也不是某個演員,而是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當時他發表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下就成了全國最閃亮的明星,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女孩子寫信向他討教數學問題。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都在重視理工科的發展,這個大的趨勢一直都沒有改變,之所以后面會出現大量的文科專業,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因為70年代高考剛剛恢復的時候,全國缺乏大量會寫材料的基層干部,因為那個年代的情況大家也清楚,很多基層工作人員都只有初中學歷,所以培養大量擁有寫作能力的文科干部,成為了時代的一個重要需求。
再加上1999年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倒逼之下,全國開始大學擴招,當時很多學校哪怕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也要硬著頭皮去新增專業,因為這是上面的任務,那哪些專業更容易教學呢?答案是不需要設備、不需要實驗室,甚至不需要優質老師的文科專業,所以一下子就導致全國文科專業大量新增,招了一大批文科生,這就是如今文科生泛濫成災問題的根源。
在經濟上行期,這不算什么大問題,因為社會新增的崗位足夠多,足以容納大量的文科畢業生,可是當經濟下行的時候,問題就比較突出了,于是在就業形勢的倒逼之下,就讓大量的高校開始撤銷文科專業,于是就導致文科生高考的難度不斷提高,這是歷史方面的原因。
再來看社會的角度。
現在全國整個高考制度的設計,天然的就會導致文科生處于劣勢。
新高考“3+1+2”的模式強化了物理和化學的必選地位,比如說山東中醫藥大學將中醫專業的門檻改成了“必選物化”,這就導致純文科組合的招生幾乎清零,報考那個專業的只能是理科生。
當文科高考越來越卷,就會導致每年有大量的人無法考上青睞的名校,那這群人他們會怎么選呢?答案是繼續復讀,來年再戰,根據數據統計,某人口大省復讀生占比高達40%,其中大多數都位于450-550分之間,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常讀3年的文科生怎么考得過他們?更嚴重的是,文科考生過剩的危機還會逐年累積,越是考不上,就越是復讀的多,最后導致文科領域極度內卷,現在是500分上不了本科,后面搞不好550分都只能去大專,這就是現在魔幻的現實。
最后來看看經濟的角度。
為什么整個社會會更加青睞理科生?而拋棄文科生?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支柱產業的變化。
從2001年到2021年,中國火的那些專業,其實邏輯很簡單。
英語火是因為中國加入WTO,大量的外貿生意需要進行英語交流。
土木工程火是因為房地產行業崛起,賺錢的生意都和房子和土地相關。
計算機火,是因為互聯網行業全面大爆發,社會需要大量的編程人員。
那同樣的道理,為什么文科生這幾年會被社會光速拋棄?
是因為從10年代開始,中國實際上就已經進入到了產業全面轉型的節奏,尤其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后,全國重點發展的產業其實很清晰,那就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這些都是典型的理工科領域,所以同步的,導致整個社會都更加需要實用性更強的理工科人才。
再說明白點就是,現在的局勢很清晰了,未來20-50年,會是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時期,中美之間的博弈,就是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博弈,所以國家全面押注理工科,淡化文科領域,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第二個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對文科領域形成了降維打擊,根據數據統計,人工智能對基礎文職崗位的替代率高達40%,也就是說越是普通的文科相關的從業者,比如說寫手、美工等職業,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企業大概率會直接使用AI工具替代你,不信你看看很多公司招人的崗位,是不是把很多基礎編輯工作的崗位直接給優化了?這就是時代進步對文科產業的沖擊。
看到這里,我知道大家非常擔心了,那怎么辦呢?已經選了文科專業的人,未來的出路在哪里?
我個人覺得,也不用過于擔心,看清了趨勢之后,現在自救還來及,我可以給你三點建議:
第一, 瞄準一些高潛力行業,比如鄉村振興、銀發經濟,去做一些基層法律顧問,文旅策劃,老年人心理咨詢等相關的工作,這些領域對文科生依然有較大的需求。
第二, 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大家不要害怕AI的出現,要學會運用AI工具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思維能力,AI取代的只是基層文科工作者,并不是所有的文科工作。
第三, 學一些英語或者小語種,順應國家趨勢,跟隨一帶一路的步伐走出去,國內雖然對文科專業需求相對飽和,但海外的世界大有所為,不管是金融還是法律,或者是跨境商務,這些行業未來還存在增長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不要懼怕時代的劇變,每一次歷史趨勢的來臨,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唉聲嘆氣沒有意義,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一路堅持走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