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影像敘事與鄉村生態——《水草長生》教學實踐影像創作研討會”在河北美術學院舉行,《水草長生》制片人焦峰、導演荀偉平,以及撫州市影視家協會主席吳文偉等嘉賓與會,專家們稱贊河北美術學院秉持“自信自立,敢為人先”校訓,創新融入傳統美術教育對“視覺形態”的精準訓練,實現了美術與電影的有機融合。該校“以美育人、實踐為本”的藝術教育路徑,認為其推動高校創作扎根現實、深入鄉村、緊扣時代脈搏,為青年影像人才搭建成長平臺。
本次研討會由河北美術學院主辦、《大眾電影》雜志社與該校影視藝術學院聯合承辦。推動了“影像敘事與鄉村生態”的理論構建,也為藝術類高校影像實踐教學提供了范例。
影片《水草長生》由荀偉平編劇并執導,荀廣輝、荀寶山等主演。影片聚焦中國南方農村,講述少年廣豬仔在父母外出務工后,與祖父相依為命十年的留守生活,以“牛兩次丟失”為核心事件,深刻呈現鄉村生活的艱辛與時代變遷。影片拍攝敘事橫跨十年,運用細膩長鏡頭和真實生活場景,生動展現中國鄉村的質樸風貌。影片曾入圍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片,并斬獲第五屆中國先鋒藝術電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在2024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上,榮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年度藝術探索影片”獎項,并成功獲批國家電影局2024年度電影精品專項資金支持。《水草長生》制片人焦峰分享了十年拍攝的幕后歷程,經歷了資金短缺遭遇車禍等種種困難。為捕捉稻田季節變化,劇組用一年的時間拍攝了兩季水稻的生長。用非職業演員十年間真實的變化建立起一個虛構的故事,與現實的我們形成影像的互文。他強調在藝術表達與現實呈現間尋求平衡,并感謝河北美院師生在設備與專業上的支持。
河北美術學院校長甄忠義表示,這部歷時十年創作的影片聚焦城鄉關系與留守兒童情感世界,既是師生影像實踐教學的重要成果,也體現了學校關注現實、注重人文的教育理念。他強調,學校始終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辦學宗旨,鼓勵師生深入基層、扎根生活,從社會現實中汲取創作養分。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指出,該片以溫情克制的筆觸,為鄉村變遷中的留守群體塑造了生動的銀幕形象——留守老人互助拾穗、留守兒童在田埂孤獨奔跑等場景,于舒緩敘事節奏中鋪陳開來,既呈現鄉村生活的本真質感,更借留守兒童、鄉村空心化等議題,深刻揭示了個體命運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浮及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社會的交融。他肯定了河北美術學院將實踐教學與影像創作相結合的模式,認為其引導學生深入采風、參與實際創作的方式,為青年電影人提供了寶貴平臺。
《大眾電影》雜志社社長鄭陽在研討中稱贊《水草長生》為一部“平靜而美麗的鄉村散文詩”。鄭陽還提供了影片宣發的眾多參考建議,期望影片能觸達更多文藝片愛好者,提升文藝片的藝術價值認知度。
導演、編劇侯亮以“有效堅守”“詩情畫意”“兼任價值”解碼影片創作價值。主創團隊在商業浪潮中堅持文藝片風格,抵御壓力,其堅守傳遞“創作不應被流量裹挾”信號。影片“詩情畫意”體現于雨打窗欞聲效層次、晨霧中稻田光影等細節。作為教學實踐項目,“兼任價值”突出:河北美院教師教學與創作結合;學生全程參與實踐,形成“教學-創作”一體化互促模式。
河北美術學院執行校長甄墨表示,專家對影視學院作品《水草長生》的認可,是對學校辦學理念的充分肯定。他指出,該作品在影像敘事、鄉村生態等維度的創新實踐,為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作為獨立美術院校,學校將持續深化實踐教學,引導學生以藝術回應時代命題,并加強校企合作,踐行“自信自立、敢為人先”校訓,提升育人質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