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韓葵葵)馬上就要畢業了,重慶師范大學科學教育專業2021級學生陳龍對于找工作并不擔心:“我剛完成重慶北碚區朝陽小學校的見習研習任務,學校對我的教學能力比較認可,畢業后我可以直接上崗。”
作為教育部2001年首批批準設立科學教育本科專業的高校,重慶師范大學針對高素質科學教育師資培養的關鍵瓶頸,多路徑探索解決方案,招生規模從最初的年約50人穩步增長至120人。
24年來,學校多路徑探索解決高素質科學教育師范生培養難題,畢業生一次性去向落實率超98%,科學教育專業學子從這里出發,奔赴全國各地中小學講臺,成為點燃青少年科學夢想的“啟蒙者”與“引路人”。
高素質的科學教育師范生培養難在哪里?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陳祖權告訴記者:“科學教育不是單一的學科,而是多個學科交叉綜合的學科,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廣泛而深厚的科學知識儲備,還要求教師能夠基于真實問題情境開展跨學科教學。”
為解決這個難題,重慶師范大學構建了“四維融合+全程實踐”的科學教師培養體系,以培養“能探究、會教學、會創新”的一線卓越科學教師為核心目標。該體系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的融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融合”“校內培養與社會服務的融合”,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這一體系引領下,學校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綜合性課程。比如“科技活動設計與指導”“STEM課程設計與評價”“開放科學實驗室”等。
以“科技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為例,師范生們不僅學習如何教授科學知識,還要學習如何將各學科的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保護自然、愛護環境、創新精神、科技強國等有機融合。
“我們的考核方式不是做一張試卷,而是要求學生設計一個跨學科項目式課程方案或制作一個創新教具,以此立體呈現所學知識。”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首新博士介紹。
為提高科學教育師范生的動手能力,學校每年開展的科技運動會上,學生化身策展人頭腦風暴地設計項目;STEM課程設計大賽現場,一套用廢舊零件拼裝的“風火雷電”互動裝置引來圍觀,復雜的科學原理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神奇現象。學生STEM+社團異常活躍,在“第二課堂”學分的推動下,原創科普劇成了品牌——一個“愛的靜電旅途”小故事,讓原本難懂的靜電現象充滿了童趣和魔力。
“近年來,我們學院將創新創業教育、學科競賽、課程教學等滲透到中小學課堂、社區服務站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這對未來的小學科學教師來說非常重要。”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冉亞輝說。
創新的種子在廣袤土地上生根發芽。在貴州六盤水木果鎮發期小學,重慶師范大學2020屆畢業生謝茂玲用塑料瓶、吸管、廢電池和小馬達,帶領孩子們制作出簡易風力發電機。葉片飛旋,燈泡點亮,山村課堂響起陣陣歡呼。
為系統支撐學生創新實踐,學校建成大學生創客教育師資培育中心,鼓勵并指導學生參與高水平科技創新競賽。近年來,學生在省部級及以上競賽中獲獎百余項。
2020級學生王檢在第十一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學技能創新大賽中斬獲一等獎,他深有體會:“大賽經歷是淬煉,不僅夯實了專業根基,更大幅提升了我的教學創新能力。”
“科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培養師范生的科學創新教學能力和科技創新教育能力。”重慶師范大學科學教育學科與專業負責人林長春指出,“這要求我們的準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嫻熟的實驗操作技能以及創新精神和科學實踐能力。”
為此,學校著力構建了立體化的科教融合實踐平臺。一是在全市遴選建立30個優質實習見習基地,實施“見習—實習—研習—畢業論文(設計)”四年貫通式實踐教學體系;二是面向重慶市小學開放校內兒童科普與科技創新基地,提供專業科普服務;三是組建師生科學教育志愿服務團,每年深入到重慶市一些區縣開展科學課程送教活動,近5年累計達280余場,惠及學生五千余人次。
科技賦能教育在這里得到生動體現。2022級學生白雅鷺團隊研發的“AI科學助手”已得到實踐應用。“它能智能分析學生實驗操作視頻,提供即時、個性化的反饋指導,效果顯著!”白雅鷺介紹道。該項目成功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入圍全國新文科創新大賽決賽,深受小朋友和中小學校的喜愛。
作者:楊國良 韓葵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