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些污泥運到填埋場要花高價,燒掉又耗能,現在通過新技術處理后,部分可作為建材原料,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在廣西某污水處理廠,技術人員指著脫水后的泥餅介紹道。由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團隊研發的“高性能污泥濾水智能化解決方案”,正通過技術創新重構污泥處理的經濟邏輯。
根據《“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我國新增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需達2萬噸/日,而傳統處理方式中壓濾環節成本占比高達45%。該團隊研發的AI自適應加權模型,可同步解析光譜、電化學等多維度數據,動態優化藥劑投加,使噸泥藥劑成本降低30%;仿生濾網的雙渦流結構設計,不僅將通量提升45%,更使清洗周期從12小時延長至72小時,年節省維護費用超26萬元。
在市場應用層面,項目已形成“濾材銷售+設備升級+技術授權”的多元商業模式。基礎單層濾網以500元/㎡的價格切入市政市場,復合耐酸蝕型濾網則針對化工行業定制,單價達1500元/㎡。2023年9月至10月,團隊對廣西6市12家污水廠的調研顯示,傳統設備處理市政污泥需4-6小時/批次,而智能化改造后單臺日處理量突破180噸,完全匹配污水廠擴容需求。
“我們的技術不僅解決了‘污泥圍城’的環境難題,更創造了新的產業價值。”團隊運營負責人莫蔚文表示,項目預計2027年凈利潤達770萬元,同時帶動500人就業。這種“環保+經濟”的雙輪驅動模式,為我國固廢處理產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