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持續到現在已經3年多,雙方邊打邊談,在談判桌上沒取得什么成果,打得反而是越來越激烈了。
俄烏沖突進行到現在,其實有可能的就是三種結局,要么在西方的全力支持下,烏克蘭取得勝利;要么是俄羅斯大獲全勝,烏克蘭戰??;要么就是烏克蘭被迫坐上談判桌,并因烏克蘭的重大讓步而停火。
但不管俄烏沖突以什么樣的方式結束,在沖突結束后,有5個國家是“危險”的,它們甚至有可能會因此而滅亡。
那么,哪5個國家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呢?
烏克蘭“首當其沖”,芬蘭也很危險?
德國《世界報》日前刊登了一篇文章,預測了俄烏沖突可能發生的三種結局,作者施利茨認為,俄軍大獲全勝的概率是35%。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將會在軍事上、政治上“大體抽身”,由歐洲去“支援烏克蘭”。
但由于歐洲給烏克蘭的支持肯定不如美國,這最終就會導致烏克蘭的徹底失敗。
這時候,可能會滅亡的就是烏克蘭。最好的情況是,烏克蘭大約一半領土會被劃為“非軍事區”,烏克蘭能夠建立一個“新政府”,但只有“有限的主權”。
但在最壞的情況下,烏克蘭可能就會滅亡了。先不說現在烏克蘭已經被打到“倒退一百年”,人口也大量外流。
此前,聯合國數據顯示,沖突至今,烏克蘭已經損失了近一半的人口,而且烏克蘭的難民總數已經接近1000萬,其中90%都是婦女和兒童,他們中絕大部分都表示,在短期內不愿意回到烏克蘭,并打算放棄烏克蘭國籍,成為其他國家的公民。
如果烏克蘭人口繼續外流,難民不愿意重回家鄉,那么烏克蘭遲早會因為人口消亡而面臨“亡國”的風險。
而俄羅斯對于領土的“渴望”也很有可能讓烏克蘭在戰敗之后“亡國”。
一旦烏克蘭戰敗,烏東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等州肯定會被俄羅斯“收入囊中”,但俄羅斯其實對領土還有更大的野心。
因為在俄羅斯,大國沙文主義思想仍然十分流行,不少俄羅斯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一直在強調想要“拿下”烏克蘭全境,可見,他們的“野心”也不止于烏東四州。只不過,拿下烏克蘭全境,更容易受到國際制裁和國際輿論的譴責,就算是俄羅斯也得好好“掂量”一下。
但是如果美國真的放棄支持烏克蘭,那么恐怕俄羅斯的野心也就“藏不住”了。
一旦俄羅斯大獲全勝,除了烏克蘭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比較危險,而且大家恐怕想不到,這個國家就是芬蘭。
芬蘭看起來和俄烏沖突并沒有什么關系,但由于芬蘭加入了北約,這同樣讓俄羅斯“感到了危險”。
2023年,在俄烏沖突期間,芬蘭在保持了幾十年的“中立”之后,選擇加入了北約。
而且,美軍和芬蘭還有相關協議,讓美軍可以動用芬蘭境內的軍事設施,這對于俄羅斯更是一種威脅。
俄羅斯對此非常不滿,他們語帶威脅地表示,如果俄羅斯和北約的關系進一步緊張,芬蘭就可能會因為距離俄羅斯“太近”而首先遭遇“危險”。
畢竟,在芬蘭加入北約之后,波羅的海北岸也成為了北約的“地盤”,這樣,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艦隊將非常被動,而且,圣彼得堡也將面臨著北約更大的威懾。
所以,俄羅斯方面才會說,不明白芬蘭加入北約,到底有什么好處,反而只會讓他們卷入沖突之中。
現在,俄羅斯忙于俄烏戰事,肯定也顧不上芬蘭,但一旦俄羅斯在沖突中大獲全勝,那么,他們很可能會轉過頭來“處理”芬蘭的問題,到時候,芬蘭也可能會面臨“亡國”的命運。
若俄羅斯失敗,白俄羅斯就“慘”了?
雖然可能性不大,但如果美西方國家真的愿意全力支持,俄羅斯也有可能會面臨失敗。
一旦俄羅斯失敗,有兩個國家或者說政權可能面臨危機,首當其沖的就是白俄羅斯。
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早就建立了俄白聯盟,并打算以邦聯制推行外交、經濟和貨幣的一體化,這意味著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關系十分密切。
實際上,白俄羅斯也卷入了俄烏沖突,因為俄羅斯在白俄羅斯不僅有駐軍,還部署了核武器,更重要的是,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俄軍是從白俄羅斯境內進攻烏克蘭首都的。
因而,一旦俄羅斯戰敗,白俄羅斯失去保護,肯定會遭遇“滅頂之災”。
或者說,俄羅斯失敗了,可能會被再度“肢解”,但未必會真的“滅亡”,而白俄羅斯則不一樣了,作為一個“小國”,白俄羅斯恐怕難以自保。
除了白俄羅斯之外,俄羅斯失敗之后,還有一個“國家”可能會“滅亡”。不過,這個“國家”還沒有被聯合國正式承認,在國際上它仍然“屬于”摩爾多瓦,只有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承認這一“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簡稱為“德左”。
“德左”至今仍保留著大量蘇式建筑、想要朝蘇聯“看齊”,還憑借著俄軍的支持,“擺脫”了摩爾多瓦。
不過,雖然俄羅斯承認“德左”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但俄羅斯也沒有像對待克里米亞接納“德左”。
“德左”只有5000多人,還沒有什么重武器,武裝力量非常薄弱。
所以,一旦俄羅斯失敗,“德左”失去了俄羅斯的支持,肯定會被摩爾多瓦徹底“拿在手中”。
而且,一旦俄羅斯真的失敗,肯定也會拿“德左”去修復俄歐關系,到時候,“德左”肯定是會“滅亡”的。
當然,“德左”就算真的“滅亡”,對地緣政治格局其實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不像其他幾個國家,如果真的滅亡,必定會對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除了這4個國家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可能會因為俄羅斯的失敗而“滅亡”,而且,這可能也是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國家。
伊朗也有可能受到“牽連”?
這個國家就是伊朗。最近,伊以沖突才剛剛結束,特朗普又威脅稱要再次轟炸伊朗,而哈梅內伊也對伊朗進行了強硬表態,中東局勢似乎又變得緊張了起來。
而有分析人士指出,現在俄羅斯的態度似乎已經表明,他們對于伊朗的支持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如果美國真的要動用更加強硬的手段,那么,哈梅內伊要么就是干脆妥協,要么就可能是“等著被推翻”。
此前,普京已經明確表示,俄羅斯和伊朗的協議中不包括軍事支援,因而在伊以沖突中,俄羅斯并沒有對伊朗提供太多的幫助,更多是在國際上聲援伊朗。
這其實已經表明了俄羅斯態度,或者說,普京只是覺得在失去了敘利亞巴沙爾政府之后,俄羅斯需要“抓住”伊朗這個支點,但俄方恐怕也在“觀望”,考慮伊朗是不是值得自己投入這么多。
畢竟,伊朗實在表現得太左搖右擺了。這個曾經的“反美先鋒”,在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倒臺的時候作壁上觀,還聲稱自己在中東沒有“代理人”,讓“中東抵抗之弧”成為了一個“笑話”。
在對美國的態度上,哈梅內伊一會兒態度強硬,表示“伊朗給了美國一記耳光”,一會兒又似乎要對美國“妥協”,想用放棄鈾濃縮來換取美國的解除制裁,這更讓外界覺得伊朗“隨時要跪”,除了道義上的支持之外,更多也是真的在“觀望”。
現在只有也門胡塞武裝還有一點戰斗力,但光是依靠胡塞武裝又有什么用?
一旦伊朗真的徹底失去俄羅斯的支持——不管是因為俄羅斯戰敗無力支持伊朗,還是因為俄羅斯不想再支持伊朗,那么伊朗的情況恐怕就比較“危急”了。
而且,以哈梅內伊為首的教士集團其實也在伊朗國內遭遇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伊朗已經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對于“教士集團”感到厭倦,甚至在德黑蘭還曾出現“哈梅內伊去死”的標語,這意味著哈梅內伊的統治基礎可能也在動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管哈梅內伊是被推翻,還是選擇“妥協”,并真的建立起一個“親美”的政府,那么伊朗現政權的“滅亡”也會成為這次俄烏沖突后最重要的負面影響之一。
一旦俄烏沖突真的結束,其實還會有更多國家會受到影響,因為到時候不管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會將精力轉移到其他國家,比如朝鮮半島、中東等等,相關國家一定也會成為大國博弈的下一個“戰場”,到時候的地緣政治格局發展,或許又有新的變化了。
當然,現在俄烏沖突尚未結束,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