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野的名將之中,有三人被合稱為“三陳”,分別是陳賡、陳錫聯和陳再道。論名氣要數陳賡的名氣最大,在1955年大授銜時陳賡是大將銜,陳錫聯和陳再道是上將銜,不過三人在后期的發展大有不同。
陳賡大將
1903年2月,陳賡出生在湖南湘鄉,他的祖父是清末湘軍將領,陳家當地的大戶人家,陳賡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著遠大的志向。1916年,13歲的陳賡就投筆從戎,加入了湘軍魯滌平部當兵。
在北洋軍閥的混戰之中,陳賡認識到了軍閥是一丘之貉,并非真正的為國為民。1921年,陳賡離開軍隊后到了長沙,結識了許多愛國青年,受進步思想影響,他在1922年入黨了,后來考入了黃埔第一期。
就資歷而言,陳賡是三人之中最高的,他的職務也在陳錫聯和陳再道之上。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在建國之初他的職務比較高,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副總參謀長,遺憾的是陳賡身體狀況不好。
從1960年開始,陳賡就基本上是以休養為主。1961年2月,因北京天冷陳賡去了上海療養,這期間他仍忙著寫作軍事經驗總結,由于操勞過度,1961年3月16日,陳賡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58歲。
陳錫聯上將
1915年,陳錫聯出生在湖北紅安縣,他在14歲時參加游擊隊,后被編入紅軍。1930年,15歲的陳錫聯被批準入黨,后來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到1949年2月成為了二野第3兵團司令員。
新中國建立之后,1950年,陳錫聯調任炮兵司令,同時兼任炮兵學院院長。建國之初,陳錫聯為我軍炮兵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新中國培養了新式的炮兵人才,后來炮兵在抗美援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大授銜時之后,1959年,陳錫聯調任沈陽軍區司令,后來他還擔任過北京軍區司令、副總理等職,在開國上將之中發展得比較好。陳錫聯在第九屆到第十一屆當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的委員。
從職務和級別來看,陳錫聯的成就超過了陳賡大將。1982年和1987年,陳錫聯當選中顧委常委,逐漸離開主要領導崗位。1999年6月10日,陳錫聯在北京病逝,享年85歲。
陳再道上將
1909年1月,陳再道出生在湖北麻城的農家,3歲時他的父親不幸病逝,后來姐姐和母親也先后病逝。1926年,17歲的陳再道孤身一人參加了農民自衛軍,后來參加了黃麻起義。
陳再道的成長經歷比陳賡和陳錫聯更為艱辛,黨和紅軍給他新的“生命”,在紅軍中陳再道不斷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1937年8月,陳再道被任命為八路軍386旅的副旅長,旅長是陳賡。
陳再道能給陳賡當副手,足見他在軍中的地位不低,之后他的發展比較順利,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銜,屬于是正常發展。遺憾的是1967年7月,陳再道在擔任武漢軍區司令期間發生了重大事件,被撤職下放。
1972年 ,陳再道調往鐵道任職主持工作。1982年,陳再道主持了鐵道部集體轉業,后逐漸離開主要領導崗位,于1993年4月6日病逝,享年84歲。綜上所述,“三陳”之中要數陳錫聯發展的更好,職務級別最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