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我們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連幾個窩棚都打不下來,還能打中大城市,派人放一陣槍回來就算了!”
這段爭吵發生在1946年的5月,其中一人是第四縱隊副司令韓先楚,另一位則是第四縱隊總司令胡奇才,兩人正在爭吵的,則是南滿一戰到底要不要打。
那么最后這一戰到底有沒有開打?打的結果又是什么呢?
外來戶
作為后來人的我們其實都知道,在歷史上韓先楚的地位是要高于胡奇才的。1955年授銜時,胡奇才是中將,而韓先楚則是上將。
但是如果我們將時間調回1946年,那么韓先楚在軍中的地位可能會略顯尷尬。
日軍投降之后,黨中央立刻發出了“向東北進軍”的號令,這是因為此時的東北地區幾乎可以說就是國民黨勢力的“空白”。
如果我軍能夠搶占先機,那么也能在國民黨之前解放東北的大多數地區,甚至是大多數中大型城市,哈爾濱其實就是這么解放的。
而進軍東北的部隊則多是冀東、山東以及蘇北的新四軍,還有一些冀中和陜北地區的軍政干部。
原本計劃一切都很好,但是壞就壞在了蘇軍身上,蘇軍進入東北之后軍紀比較糟糕,東北地區的民眾本身就不了解我軍,因此對我軍印象也不好。
我軍在東北沒有群眾基礎,沒有根據地,所以內戰爆發之后,很快就被敵軍打到了北滿,敵軍甚至一度逼近哈爾濱。
而黨中央則明令我軍不能放棄哈爾濱,同時必須向南滿進攻,將北滿的敵軍拉回南滿,于是也就有了沙嶺之戰。
我軍第四縱隊三個旅外加一個炮團,圍攻敵人新六軍的一個團,打了三天三夜,傷亡兩千多人,但是卻連幾個“窩棚”都沒有拿下。
韓先楚是沙嶺之戰當天來到第四縱隊的,他出身抗大,而第四縱隊是山東的隊伍,他是一個副職,而且還是外來戶,實在是說不上什么話。
直到南滿這一戰即將到來時,韓先楚才決定講一講話了。在韓先楚看來,胡奇才等四縱原本的同志,恐怕是陷入了思維的誤區。
他們只從戰術的問題上考慮戰斗,卻沒有從戰略上考慮戰斗,有些仗打出來,未必就一定要贏,有些仗就算是贏了,其實也不能打。
因為這些仗贏了會暴露戰略意圖,局部的勝利也會造成全局的被動,但是南滿這一仗,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打。
因為敵人正在傾盡全力進攻北滿,我們在東北的黨政軍核心都在北滿,北滿也是我們的根據地。
如果我們連北滿都失去了,那么東北的大軍還能去哪?難道真的要退回蘇聯?或者跑路朝鮮嗎?
韓先楚最后對胡奇才說:“我認為現在我們根本不需要研究打不打,而是研究怎么打,在哪打?”
說著,韓先楚將手指向了軍用地圖上的兩個點,分別是鞍山和海城:“毛主席說我們應當在中長路南段選擇有戰略意義的兩個中大城市,我認為這兩個點最為合適!”
而這一戰,最終也被交給了韓先楚來指揮,那么之后又發生了什么呢?
正名
滇軍的一八四師沿著鞍山、大石橋、海城一線呈一字排開,我軍很快也做好了進攻鞍山的準備,不過敵人以為我們要打大石橋。
韓先楚也將計就計,作出了攻打大石橋的跡象,實際上是準備一舉拿下鞍山,但是這個時候,他卻萌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讓這個一八四師起義?
相比于國軍在東北的主力,一八四師的裝備不好,戰斗力也不好,而且還不受重視,其實存在起義的條件。
只是此時我軍的局面一樣不樂觀,敵人就算是對上峰心有不滿,其實也很難有起義的動力,這就很麻煩了。
抓了幾個戰俘之后,韓先楚了解到了一八四師內部其實對戰爭很不滿,都覺得已經抗戰結束了,根本不想打仗。
而且滇軍看不到希望,龍云都被蔣介石給抓起來了,滇軍被送到東北,就是他老蔣要消耗軍閥,抱著消滅他們的心。
于是借著這個機會,韓先楚攻心為上,對面的滇軍覺得反正都是要死,給老蔣接著做事搞不好就是死,還不如起義,說不定還有活路。
于是敵軍一八四師一個師部和一個團直接起義,給四縱補充了2700人的生力軍,鞍海戰役的勝利也極大的改變了戰局的走向。
敵人也確實被調回到了南滿,但是這也意味著此時正在南滿活動的四縱,變得更加危險了。
杜聿明八個師,十來萬人,一股腦的壓向了我軍剛剛解放的鞍山和海城等地,我軍第十一師奉命在新開嶺阻擊敵軍。
韓先楚也去了,但是當他趕到的時候,胡奇才已經準備帶兵撤了,因為十一師打了三天三夜,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
而且對面的敵人是“千里駒”二十五師,早年承擔打通印緬公路戰役的任務,非常能打,全員美式裝備,我軍根本就打不過!
與其無故傷亡,還不如保留實力,胡奇才想到這決定撤退,那么此戰最后的結果又是如何?到底撤沒撤?
堅決不撤
面對大多數高級軍官都主張撤離的情況,韓先楚卻堅決表態,絕對不可以撤!
新開嶺的地形優勢非常大,可能是我軍唯一能夠吃下二十五師的機會,如果放棄了這個機會,我軍撤了,二十五師早晚還要來找我軍的麻煩。
如果在新開嶺我軍都無法擊敗二十五師,那么在其他地方,我軍更沒有可能擊敗二十五師!必須打,而且必須在新開嶺打!
但是韓先楚說服不了其他人,情急時他甚至拍著桌子表示:“要撤你們撤!部隊都給我留下來!”
韓先楚來的時候,新開嶺一戰已經打了幾天了,我軍有的團甚至打的只剩下了幾百人,團長和政委都要帶著隊伍沖鋒。
韓先楚自己也上了炮兵陣地,親自組織步炮協同。他要求所有炮兵一律向前移動,各門火炮要拉到距離敵軍主陣地500米到1000米的位置,進行直接瞄準射擊。
同時他還命令各部隊的山炮營,將一部分的山炮直接擺上前沿陣地,在距離敵軍陣地200米的位置上進行抵近射擊。
當天晚上,炮擊開始,隨后我軍步兵趁著炮擊的空擋開始對敵軍陣地發起沖鋒,團機關干部、炊事員、學員,能上的人全都上了。
敵人完全沒有料到我軍會在此時開始進攻,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很快開始向后方逃竄,我軍隨即開始大抓戰俘,一共抓了8900多人。
敵軍二十五師的師長李正誼也成了俘虜,而此戰之后,韓先楚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成為了三縱的司令員,胡奇才則被調為四縱的副司令員。
而在1955年授銜,胡奇才為中將,韓先楚則是上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