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美國的國鳥是白頭海雕、法國的國鳥是雄雞,可咱們中國呢,中國的國鳥是啥?
2025 年初,我去了一趟河北,一個丹頂鶴保護區附近的小村。
村里的老王頭,退休不久,經常騎電動車出門“蹲鶴”。他笑著告訴我,“前幾次網絡選國鳥,丹頂鶴得票最多,可名字里帶個‘日本’兩字,專家就鬧起來,說不能代表咱中國當國鳥”。當時我心想,“這也太現實”。
說回公認上:
1991 年中國鳥類學會把紅腹錦雞作為會徽、2001 年北京大運會時又讓它入場,算是“代國鳥”。
2003 年國家林業局搞投票,2004 年網上 500 萬人投票,丹頂鶴拿了 65% 的支持率,黑臉琵鷺、朱鹮、喜鵲都落選。
但 2007 年它被報國務院,最后石沉大海。原因不只有名字問題,還牽扯文化自信、國際認同、民族情感。
丹頂鶴啊,學名 Grus japonensis,英文又叫 Japanese crane,翻譯直譯就是“日本鶴”,這文化上怎么讓人服氣?
這些年,中國生態保護力度越來越大。
2025 年 4 月,貴州梵凈山珙桐花開,燕雀蝶舞。丹頂鶴棲息地恢復得不錯,但沒能成功。而且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又不斷有人提議:2020 年政協委員喊黑頸鶴,覺得它在中國 90% 的分布區,是中國特色。但國家目前沒有動靜。
再看看國際背景。2025 年 6 月,外交部毛寧在記者會上提到中國海洋科考船正在國際海域開展多國合作,對沖之鳥島附近調查,強調“行使公海自由”,國與國間在科研、環境、地緣政治的關系,正在重新洗牌。
這些大事背后,其實反映的是中國在全球話語權、公共形象、文化軟實力上的提升。挑個鳥當“國鳥”,也不是簡單愛漂亮,而是圖一個文化自信、生態立場、國際形象。
清晨,丹頂鶴在黑龍江三江平原展翅。潔白如雪、頭頂紅亮,它身姿薄而輕,嘴尖,腿長,站在濕地就像一尊藝術雕塑。有攝影師拍它,配音樂做短片在網上瘋傳,兩天播放突破千萬次。可網友下方熱議最多的,是:“為啥我們國家還沒一點官方動作?”
我們更關注選鳥背后的生態意義和國家形象。比如丹頂鶴在 IUCN 紅色名錄里屬于瀕危,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它;朱鹮也是極度稀有,曾幾近滅絕,靠政府與民間多年培育才恢復至幾個百只。這些都說明,選鳥是政治+文化+生態大合奏。
“沒有國鳥,不代表我們不重視鳥,而是我們把這個事先做得更夠格。”
我也跟朋友聊,他們說:“當年選丹頂鶴,是因為它文化底蘊深厚,如道家‘仙鶴’,官品一品的符號;但現在更重要的是,國鳥要能跟國家發展價值觀一脈相承。”這里面有代際觀念不同。
60 后解讀是傳統文化寓意,80 后看風光片才驚艷,00 后關心它是不是“瀕危”“環保”“國際認同”。
我想,國鳥問題背后的更大命題是:中國正在走向文化生態國家象征的形成路徑:不是隨民意沖動決定,而是等國家制度、專家論證、環境保護、國際認同都到位后再拿出來公布。
2025 年的政治語境下,這樣的定調更穩、更有分量、更具軟實力。
你看現在身邊的國旗、國徽、國歌、國樹、國花都已經普及,國鳥沒有,反而更顯得“突兀”和“饑渴”。但當它真正出現,也許恰是吾輩生態意識、生物保護、民族文化、國際形象完美接軌的那一刻。
所以啊,到底啥是中國的國鳥?現在還沒有官方答案。但我更相信,它不可能是草率決定。它要等到:
專家共識—鳥種要代表生態價值,不僅文化寓意。
全民認同—從紅腹錦雞、丹頂鶴、朱鹮這些熱度看,最終可能是“兼具文化+生態+國際”屬性的那只。
制度進程—需要人大或國務院公告、立法層面明確,形成符號系統。
世界舞臺說得通—名字不會讓人誤會它來自別的國家。
有點像一場“大鳥升格”的慢熱儀式,而非簡單投票。也許某天我們就看到央視高規格頒出國鳥證書,國慶閱兵中雄鷹之上多了一只丹頂鶴祥云標,也未可知。
但這背后,是中國 生態文明、文化自信和國家形象的多重努力在鋪路。
下次你再看到丹頂鶴在晨霧中起舞,不妨想象它未來可能成為我們的國鳥。我們終將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選出那只真正代表“中國樣”的國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