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陽信縣流坡塢鎮茍王莊村文化廣場比趕大集還熱鬧。快板敲得脆,鑼鼓震得響,村民圍在臺前等領分紅錢。省畜牧局派駐第一書記的“百畝黑小麥樣板田”麥季分紅正熱乎著。
鎮長孫海輪、第一書記高捍東、沈立民擠在人群里,臉上笑出了褶子。“這麥穗沉的不是粒兒,是咱現代農業的新步子。
”孫海輪扯開嗓子說。從巴掌大的碎田塊,到連片百畝的大田地,靠的是“支部領辦+全程托管+規模經營”。省農科院專家蹲地頭選種、教管田、盯收割,“濟紫麥1號”長得比老品種壯實。
村支書韓三星舉著紙念分紅方案,監督委員王振國挨個報各家金額。
“俺家分了2800!”老張攥著紅票子,手都抖了。李嬸拍著大腿樂:“地流轉給村集體,不用彎腰鋤草,還多賺千把塊!
”最愁人的是村里老人種地難,這下不用子女請假回來幫忙了。
百畝樣板田畝均多打150斤,村集體多收8萬,村民戶均多拿1200塊。省農科院曹新有早來看過,夸這模式“統一品種、管理、收割、銷售”真中用。
“小田變大田,散戶變集約,地能生金,人能增收?!备吆礀|說得實在。
鎮里打算推“合作社+農戶+企業”,把黑小麥種到更多村頭地邊。有人問:“俺村能學不?
”答案得看地情、看人心,照搬可不行。
鄉村振興不是畫餅,得讓地生金,人鼓兜,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想知道老家能不能學這招?
點個關注,下期聊更多三農好法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