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與盆景:夢想的綻放與困境的荊棘
_太云華
太云華
太云華,中國杰出盆景藝術家、中國盆景高級藝術師、BCI國際盆景大師、云南盆景藝術大師。現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副理事長,云南省盆景賞石協會會長。其從事園林、盆景創作工作近30年,對山水、樹石、樹木盆景及園林、庭院景觀均有深入研究,擅長園林景觀設計、施工,盆景制作等。中國園林根植于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通過疊山理水、植樹種花,營造樓臺亭閣、廊謝曲橋等元素,再借助分景、框景、借景等技術與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無限的意境,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盆景是一種獨特的園林藝術形式,它以“縮龍成寸”的手法,將樹木、山石等自然元素進行藝術加工,濃縮于小小的盆盜之中。通過優美的造型和深遠的意境,盆景再現了名山大川的壯美,追求“小中見大”的藝術境界。咫尺之間,盡顯天地之大美,方寸之內,蘊含自然之靈韻。它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承載著人們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一、園林與盆景之間的關系
(一)園林、盆景,同源相生
園林與盆景均為大自然景觀的縮影,同源相生、相輔相成。錢學森先生曾將中國園林分為四個層次:盆景、窗景、庭院園林、宮苑。這一分類清晰地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遞進關系,盆景作為最小的單位,是園林藝術的精華濃縮,而園林則是盆景理念的放大與延伸。
中國園林源遠流長,早在商周時期便有了苑囿。至先秦時期,“天人和諧”的造園理念已初見端倪。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與宗教的兼收并蓄,使園林藝術進一步發展,為唐宋寫意園林體系奠定理論基礎。至明清時期,園林逐漸成為中國文人踐行“天人合一”理念以及修身養性的最佳精神處所,最終發展成博大精深、異彩紛呈的體系。
作為中國園林藝術中獨具特色的盆景藝術是濃縮于幾案上有靈魂的園林景觀。盆景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同樣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重要分支。在經營位置、章法布局等藝術手法上,盆景與園林是一致的。在小小的盆盞中,亭臺樓閣、橋船、人物與山水相映,雖由人為,卻宛若天成。其景物之精粹,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
云南安寧楠園景觀
園林與盆景均以自然為藍本,體現了“道法自然”的精髓,融合了自然情趣與人文精神,形成了鮮明的個性。
(二)園林、盆景都是有靈魂的藝術盆景誕生于園林藝術,同時融合了文學、美學、詩畫、雕刻、景石等多種元素。它是人們對園林藝術不斷追求小型化、精致化發展的結果,也是我國園林藝術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陳從周先生認為,中國園林講究以少勝多,余味無窮,宛如一首小令,而非鴻篇巨制。我國江南園林大多是宋、元、明、清時期建造的私家花園,其特點是面積不大,但異常精致。這些園林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疊山理水、植樹栽花、配置建筑,營造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觀,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因此,中國園林成為世界建筑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煙煙生輝。
云南安寧楠園景觀
隨著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一個只屬于中國人心靈棲息之地也由此誕生。
二、園林行業的機遇與思考
(一)當代園林面臨傳統文化的缺失
中國園林起源于苑圃,后來逐漸滲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結合體,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歷史積淀,凝聚著豐富的審美情趣。
江南園林,如蘇州、杭州的私家庭院;皇家園林,如頤和園、故宮等,都是我國富于造園思想、技術和成就的代表性園林。它們傳承著中國千年文化,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
正因為園林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所以它常常成為人們托物言志的對象,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是人們散心、療養的最佳場所。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當代園林在城市化和房地產大規模推進過程中,逐漸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城市景觀植物種類單一、鄉土植物開發不足,呈現同質化現象,地域特色逐漸消失,城市景觀千篇一律,千園一面。
山東臨沂瑯孫園景觀
項目推進速度越來越快,標準化越來越流行,不再需要太多創意和藝術,只追求一夜成景,忽視了成就園林藝術的關鍵。同時,許多同行不得不更多地關注技術,大街小巷公園、小區到處都是修剪整齊的球形植物、堆砌的樹木,樹木主干通直且左右對稱,毫無姿態。許多小區的庭院面積和戶型千篇一律,建筑周圍種上一些花花草草,加上道路和噴泉,就被稱為園林。所有的東西都趨于量產化、規范化。
園林是藝術,是文化。但今天的園林已向標準化妥協,被硬生生地做成了技術。“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因山構室”“道法自然”等理念,如今只存在于書本上。
急功近利的產品既不能給我們帶來審美愉悅,也不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實質性改變。
中國詩畫講究“貴先立意”,與詩畫一脈相承的中國園林同樣如此。在營造之前,中國園林便有明確的立意和中心思想,園中建筑、景色都是圍繞立意來營造的。
例如,網師園以“網師”(屈原詩中的漁父,古人常將其比喻為隱息者)為主題,其建筑簡樸平實,無富貴之氣,園中景色多以水為鄰,真切地體現了“漁隱”的意境。反觀今人,只是將各種元素排列組合,猶如華麗辭藻的堆砌,毫無內在精神。
2003年10月,由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園觀賞》一書,選錄了我國81個著名園林。其中,云南省唯一入選的園林——安寧楠園,與北京頤和園、上海豫園、蘇州拙政園等大名鼎鼎的中國園林并列。楠園是我國著名古建筑園林,術學家陳從周先生設計并主持建造的,也是他古典園林設計的收官之作。它具有獨特的園林價值、歷史價值和“名人名園”的品牌價值。
楠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木材采用怒江鳳凰山林場的楠木。“名家”用“名木”造“名園”,楠園因此得名。園內運用安寧當地的紅砂石做鋪裝,采用鳴矣河鄉與晉寧交界地的山石筑山,植物則選用楠木、竹子、芭蕉、高原柳等云南鄉土植物。
園內重要的匾額、詩聯出自俞振飛、蘇局仙、顧廷龍等名家之手這些作品不僅彰顯“名人名園”的獨特魅力,更使楠園成為古典園林藝術的H琛明珠,為這座園林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楠園不僅是云南唯一一座標準的江南園林,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建的一座江南文人園林。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它都是中國園林的上乘之作。
中國園林,其核心是人文、生態、生活和精神寄托,而時間賦予了它獨特的韻味。
(二)盆景行業的困惑
盆景創作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和實踐的藝術。植物的生長需要時間,造型效果也是逐步顯現的。然而,過分的功利心態已經對盆景的良性發展形成了阻礙和誤區,急躁冒進的方法與思潮正在侵蝕盆景創作的規律。
行業規范和標準的缺失,給盆景從業者帶來了諸多困擾,導致盆景在社會交往和職業發展中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同時,行業內存在閉門造車、自娛自樂的現象,使盆景行業與其他相關行業尤其是同宗同源的園林行業幾乎沒有交流和互動,局限性愈發明顯。
上海櫻花公園景觀
由于盆景的制作周期較長,許多人難以沉下心來打磨作品。加之盆景界存在較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導致人才斷檔,失去了應有的活力與激情。這不僅不利于承上啟下,更不利于盆景藝術事業的長久發展。
三、盆景在園林景觀中的作用
所謂“萬里之景,百步之內可閱千尋之峻”,盆景承載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審美,在方寸之間將大自然的生機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盆景藝術在園林景觀建設中必將迎來屬于自己的機遇。
(一)盆景的作
用中國園林的核心理念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盆景作為園林文化的一部分,其構建核心與這一理念高度契合,是園林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詮釋著園林的存在形式。
一方面,盆景能美化環境,怡情養性。
從素材的選擇、培植根干、整理枝葉,到理想樹形的經年累月塑造,創作盆景的過程無形中磨煉了創作人的耐心與毅力。全身心的投入不僅是人與植物、山川河流的對話,更對人們的思想情操起著感染和熏陶的作用,能夠緩和情緒、舒解壓力、調劑身心。
古時文人“以文會友”,現今盆景人則“以樹會友”。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互相觀摩、切磋技藝、交換心得。在品茗論藝間,人們不僅提升了藝術修養,還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豐富了精神生活,增添了風雅的情趣與友誼的溫馨。
另一方面,盆景有利于搞活經濟,增加收入。
蘇州一位盆景老藝人有句名言:“養花是銀罐子,做盆景是金罐子。”這充分說明了盆景的經濟效益。目前,隨著我國花木盆景產業的發展,許多地方已將盆景作為花木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如皋圍繞“以節為媒、以花會友、以景引客”的目標,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花木盆景產業從粗放型的規模化、大眾化、零散化向高端型的精品化、標準化、高效化、特色化轉型。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基地支撐聯動、市場營銷攝動、種植農戶舞動、經紀人互動的“五動”融合發展態勢,生產經營格局日益完善。如今,如皋花木盆景銷售覆蓋全國30多個省市,成為全國花木盆景消費市場的重要來源和生產基地。
(二)夢想無界,未來可期
園林行業的陣痛,無疑為盆景界提供了一個審視自我、反思未來的契機。
蘇州留園景觀
蘇州拙政園景觀
蘇州獅子林景觀
安徽稻香樓國賓館景觀
盆景與園林同源相生,二者具有內在的緊密聯系。園林是盆景藝術完美展現的美學舞臺,而盆景藝術家與園藝師的職業角色可以相互融合。化們既是城市園林景觀的造景師,又是資深的盆景藝術家。例如,江蘇的趙慶泉先生、安徽的張志剛先生、上海的盛影蚊先生、山東的范義成先生和李云龍先生、海南的劉傳剛先生、四川的張重民先生、云南的許萬明先生以及云南錦萃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的蘇躍文先生和萬木春園藝綠化有限公司的趙建勛先生等,都是這一領域的杰出代表。
在實踐應用中,他們結合盆景與園林的內涵及創作手法,以植物、山石為切入點,將盆景藝術的理念和技藝融入其中,注重“天人合一”,將大自然的美在城市園林景觀中呈現出來。
例如,樹木盆景要求在取舍中尋找和表現原樁材的天然美姿和神韻,再現根深葉茂的老樹,蒼勁凝重的古松、古柏等,以其獨有的自然性、美觀性和托情性,滿足了現代人返瑣歸真、美化環境、以樹寄情的需求。
又如,山水盆景以“山循意出”為原則,通過高低起伏、曲直變化的山體,再現山清水秀、千姿百態的山水景觀;水旱盆景則通過樹木的主次分明、高矮層次得當,旱景與水景交相呼應再現江河、池塘、溪澗、島嶼等自然風光。
疊山理水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特征。通過因地制宜的布局、疊石造景技藝的妙用,以及園林空間的組織劃分水岸地形的構筑、湖沼溪潤的銜接,搭配植物的孤植、叢植或群植,地形的起伏,園路的轉折,亭臺樓閣的布設等,有序、自然地組織各種載體,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園林空間。
再如,市場上的組合盆栽是小規模的植物造景,綠色植物租擺則涉及室內造景。盆景藝術家擅長小型園林造景,能夠將人的活動融入作品,通過植物的形式表現區域景觀或自然風光。尤其在景觀細節把控、植物配置、小品應用靈感和審美等方面,其表現力更為豐富,營造符合場景的獨特氛圍,使整個空間充滿自然與藝術的韻味。
無論是城市園林景觀還是盆景藝術,都應避免成為單純的“花瓶”,功能的發揮才是其建設的主要意義。
(三)盆景藝術家加入城市園林景觀規劃、建設中的意義
從園林的角度來看,城市園林的功能是可觀、可游、可居,這些功能屬于物質層面。但從根本上講,城市園林的基本功能是一種精神功能,久居城市的人們在園林中以花怡情,借景解憂,尋求心靈的慰藉。
新時代園林盆景研討會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推進和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對專業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盆景藝術家越來越多地介入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建設與管養,已成為大勢所趨,也是城市園林向精品化、特色化發展的必之路。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城市園林的檔次,促進城市園林的變革,還對改變城市園林千篇一律的現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在園林與盆景行業中,有許多真正有信仰的人。他們深知,只有注入人文精神的園林和盆景,才是真正的文化與藝術,才具有情感。這種信仰,正是園林人和盆景人應有的精神追求,也是他們心靈的安放之處。
2023年6月12日上午,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管理處舉辦了“新時代園盆景研討會”。研討會邀請了上海植物園、拙政園、虎丘山風景名勝區、杜甫草堂、玄武湖公園、個園、何園、豫園、留園、臨沂瑯挪園、常熟寶鼎園等知名景區以及盆景園的相關負責人與會。
通過經典案例分享和對園林與盆景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研討會進一步促進了園林與盆景界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這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催琛光彩。會上還宣讀了《新時代園林與盆景藝術發展揚州倡議》,表達了從業者共同推進園林與盆景藝術事業發展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在逐夢的道路上,沒有絕對的勝負,只有不斷前行的勇氣與決心。
四、未來之路
一個行業的興盛與延續,需要有完善的傳承體系。如何推動人才的培養,是中國園林和中國盆景傳承發展的關鍵。
隨著行業的轉型提質以及就業壓力的增加,“學校與行業、職業與技能”的雙師模式在高校和職業院校的實施或許是一個契機。探索一條在政府相關部門領導下,由各地行業學(協)會指導,形成共識并共同推動“專業研究、實踐教培、職業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促進“名家名師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中國園林、中國盆景傳承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不論未來如何發展,相信自然與人文薈萃的美麗園林和盆景藝術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最后,借南宋朱煮《觀書有感》一自勉:“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安徽宣酒集團工業園景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