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民國史,往往會從歷史的灰燼中,瞥見一條由于種種原因而最終失敗的聯合政府之路,繼而對那場慘烈的內戰與隨后幾十年的風云激蕩扼腕嘆息。
然而,在民國史學者鄧野看來,抗戰勝利后,內戰幾乎無可避免。因為民國那個時代的政治邏輯就是用武力解決政治紛爭,用武力決定國家權力——這一歷史局限是再多的努力也難以超越的。
鄧野是位奇人,他屬于鄧家,但卻甘坐冷板凳做學問。更令人稱奇的是,他的父輩是歷史的勝利者,自己卻能跳出來,超越意識形態,揭示出歷史背后的真相。
鄧野的父親鄧墾是鄧的二弟,歷任重慶、湖北的地方大員。鄧野的伯父幾起幾落,每一次震蕩都會波及到整個家族。“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近距離體驗‘全國共討之’的滋味。這實在是一種殘酷的精神體驗。”
雷頤先生對自己這位低調的老同事十分佩服,他說:“很多搞社科研究的一輩子跳不出條條框框,像鄧野這樣的家庭出身更難,畢竟他的父輩就是親身參與歷史的,為什么他能跳出來?”
而鄧野的編輯則坦言:惟有鄧野這種有“背景”的人,才能寫出這樣高水平、有深度、有內幕、耐看如大片的佳作來!
▲美國大使赫爾利與毛澤東、周恩來、張治中
◎一位最擅長運用材料的民國史學者
對我們來說,民國史(北洋除外)是中國歷史上罕有的兩黨角力、多元政治的歷史斷層,這段歷史既雜且亂,又涉及兩黨諸多派別。因此,往往也是歷史真相的深水區。
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也很容易先入為主。多數的大陸學者往往是檔案材料怎么說就怎么寫,臺灣學者也大體如此。有的人一輩子跳不出條條框框,成為舊史料的搬運工。
鄧野是少有的例外。他能摒棄一些近代史研究者慣有的立場先行,不作價值與道德判斷,跟著事實走,因此能與楊奎松、沈志華并列。又由于出身政治世家,不但深諳內情,剖析斗爭的水平也更出色,往往不動聲色中就把國共間的明爭暗斗,展示得一目了然。
有人認為他是民國史研究中最擅長運用材料的學者。在《民國的政治邏輯》一書中,他就充分運用了新發現史料“徐永昌日記”、“唐縱日記”,對傳統史料提及的歷史事件予以全新的考證闡釋。
讀完《民國的政治邏輯》這本書,我們對于從民國到1949年這段歷史中的各方面要人——蔣、毛、陳獨秀、閻錫山……等等一生中的所作所為的心理動因,就基本上心中有數了。
▲1949年,國軍從浙江臺州大陳島撤離大陸
◎民國的政治邏輯,史觀超越史實
如果作者對歷史進程的評判既冷靜透徹,又能惜墨如金,就能給我們以啟發和深入思考的空間。鄧野最牛的地方就是分寸感極好,能說清楚的一語點到要害,暫時還不能說的,一個字也不多寫。
他在《民國的政治邏輯》一書中,這樣分析道:
“民國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與武力高度統一,政黨作為政治集團的同時,又是一個武裝集團,武力是政治的出發點和最終依據。這一點構成了民國政治的基本邏輯。”
民國的政治邏輯是一個當事人難以超越的時代邏輯。因此,圍繞聯合政府的和談,本身就是武力的產物。只有思想理論卻毫無武裝的第三方,在政治博弈中僅僅是花瓶。
最可悲的是,最向往新政府的第三方人士,在當時兩大黨眼中實際上啥都不是,最多算個可憐的小數字。他們憧憬的和平機會,實際上幾乎就沒出現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