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人販子余華英的眼睛里,到底藏著什么?
或許無法想象,這個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在法庭上,眼神里竟然沒有一絲悔意,反而透著一股讓人毛骨悚然的冷漠和恐怖感。
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她被捕的前一天,她還穿著粉紅色的外套,戴著金光閃閃的項鏈,像個沒事人一樣逛街。
這巨大的反差,讓人忍不住懷疑,她的內(nèi)心到底住著一個怎樣的惡魔?
而她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入這條無法回頭的歧路的?
被毀掉的童年
五歲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可對楊妞花來說,這一年卻成了她的人生天翻地覆的開始。
1999年的那個下午,小妞花在家門口玩耍,一個陌生的阿姨笑瞇瞇地走過來,手里拿著五顏六色的糖果,一下子就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小朋友,想吃糖嗎?”阿姨的聲音溫柔得很,小妞花點點頭,接過了糖果。
幾塊糖,幾句好聽的話,就這么輕易地騙走了她的信任,把她帶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后來她才知道,自己是被拐賣了。
她被賣到一個偏遠的山村,每天都要干重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養(yǎng)父母的打罵。
她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記憶里只剩下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那幾塊甜滋滋的糖,還有父母模糊的臉。
楊妞花和家人唯一一張合照
她學(xué)會了看人臉色,學(xué)會了默默忍受,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
直到2024年楊妞花偶然接觸到互聯(lián)網(wǎng),看到了很多尋親的故事,她開始在網(wǎng)上發(fā)布自己的信息,想找到自己的親人。
網(wǎng)絡(luò)的力量真是神奇,沒過多久,她就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姐姐。
通過姐姐的描述,還有她自己兒時殘存的一些記憶,她終于確定了,這就是她的親姐姐。
跟親人團聚的那一刻,楊妞花哭得稀里嘩啦,她終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溫暖。
但這遲來的團聚,并不能彌補她二十多年來缺失的親情和愛,也不能抹去她內(nèi)心深處的傷痕。
楊妞花在父母墳前
即便現(xiàn)在跟家人團聚了,但那二十多年缺失的時光,就像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隱隱作痛。
楊妞花的父親就是在這無盡的煎熬中去世的,死的時候才三十多歲。
可是她又是如何被拐賣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背后那個人販子——余華英。
罪行終落網(wǎng)
經(jīng)警方查證,她拐賣的兒童至少有19名,讓人震驚的是,其中竟然還包括她自己的親生兒子。
為了達到目的,她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女兒作為誘餌,教她如何引誘其他的孩子,然后把這些無辜的孩子拐走。
余華英通常會選擇一些偏遠的地區(qū)作案,因為那里的通訊比較落后,方便她逃脫。
她會用一些小把戲來取得孩子們的信任,然后趁其不備把他們拐走。
有時候,她還會讓自己的女兒假裝和孩子們玩耍,然后趁機把他們騙走。
就在她被警方逮捕的前一天,當(dāng)?shù)氐谋O(jiān)控錄像拍到她穿著一身粉紅色的外套,甚至還戴著金項鏈,毫無罪惡感地在街上大搖大擺地閑逛,一副悠閑自得的樣子。
這與那些被她摧毀的家庭,那些日夜思念著孩子的父母形成鮮明對比,他們正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而她卻像沒事人一樣,逍遙法外。
在楊妞花提供的線索以及警方的努力下,余華英最終落網(wǎng)了,當(dāng)警察出現(xiàn)在她面前時,她顯得還是很淡定。
在法庭上,她甚至十分冷漠和蠻橫,法官嚴肅地詢問她是不是還有其他未交代的犯罪事實,她卻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聳聳肩,輕飄飄地吐出四個字:“不記得了。”
當(dāng)楊妞花出庭作證,兩人四目相對的那一刻,她眼神里沒有一絲歉意,反而充滿了怨毒和仇恨,仿佛是在責(zé)怪楊妞花為什么要把她送上法庭。
但是法律不會偏向壞人,2024年10月25日,法院宣判了人販子余華英的最終命運——死刑。
罪惡的根源
回頭看看余華英的人生軌跡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她走上這條路也是有跡可尋。
她從小就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童年的記憶里滿是生活的苦澀。
網(wǎng)圖
而父親的早逝,更如同雪上加霜,讓本就拮據(jù)的家庭徹底失去了支柱。
生活的重擔(dān),過早地剝奪了她本該擁有的童年快樂。
網(wǎng)圖
這樣的環(huán)境更是沒有機會讓她接受良好的教育,反而讓她對金錢充滿了渴望,老是想著通過不勞而獲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二十出頭,余華英第一次結(jié)了婚,但是這段婚姻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反而成了她人生悲劇的開端。
她的丈夫好吃懶做,不思進取,整天就想著歪門邪道,做些投機取巧的勾當(dāng),指望著一夜暴富。
小兩口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三天兩頭就吵架,家里雞飛狗跳,沒有一刻安寧。
很快丈夫因為偷竊鋃鐺入獄,留下余華英和年幼的孩子相依為命。
生活的重擔(dān)一下子全壓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她感到無比的絕望和無助。
看著年幼的孩子,她非但沒有感受到母愛的溫暖,反而覺得孩子是個累贅,拖累了她追求“更好生活”的腳步。
思來想去,她狠下心來,把孩子送給了自己的哥哥撫養(yǎng),徹底擺脫了這個“包袱”。
擺脫了孩子,余華英并沒有過上她想要的輕松日子,生活的壓力,加上丈夫入獄的打擊,讓她內(nèi)心更加扭曲。
她開始變得憤世嫉俗,怨天尤人,覺得全世界都欠她的,為了生存,也為了滿足內(nèi)心的空虛,她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在這個時候,她遇到了龔顯良,龔顯良和她的丈夫一樣,也是個游手好閑的主兒,兩人臭味相投,很快就勾搭在一起了。
他們沒有領(lǐng)結(jié)婚證,也沒有舉辦婚禮,只是草率地開始了同居生活,過起了顛沛流離的日子。
不久,余華英懷孕了,并生下了一個男孩,在那個年代,未婚生子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會被人戳脊梁骨,遭人白眼。
余華英和龔顯良都害怕面對世俗的壓力,害怕周圍人的指指點點。
也許是為了掩蓋這個“錯誤”,也許是為了逃避責(zé)任,他們做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把孩子賣掉。
第一次的交易他們得到了五千塊錢,在當(dāng)時這可是一筆巨款,這讓余華英發(fā)現(xiàn)拐賣兒童竟然是一條快速致富的捷徑,從此她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信息的不對稱,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qū),警方的消息很難及時準確地傳達出去,這就給一些違法犯罪的人提供了一定的灰色空間。
加上當(dāng)時的科技手段有限,警方的偵查能力也相對薄弱,讓余華英多次作案后都能僥幸逃脫。
在這樣的條件下,余華英就這樣過了很多年,但是好在現(xiàn)在她終于到了報應(yīng),即使她再不認罪,事實擺在眼前,她再也沒有任何退路。
結(jié)語
拐賣兒童,真的是一件太讓人痛心的事情,一個孩子被拐走,對一個家庭來說,那就是天塌下來了。
余華英被判了死刑,也算是罪有應(yīng)得,但這并不代表拐賣兒童這事兒就結(jié)束了。
拐賣兒童必須徹底鏟除,這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不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為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行動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