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家長都深有體會,育兒之路,漫長且艱辛。
所有家長都懷揣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期望。
希望通過講道理,讓孩子少走彎路,盡快成長為懂事,優秀的人。
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在我們生活中,有些孩子因為一些小事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大發脾氣。
這時候家長就會開啟“講道理”模式,強行灌輸所謂的為了孩子好。
可孩子的反應,卻是脾氣更大了,甚至會故意跟你反著來。
我們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努力讀書,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給孩子“講道理”。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好的出路”。
“不讀書,以后就只能去撿垃圾”。
“現在這樣要求你,都是為了你好,以后你就會知道了”。
但孩子根本不聽,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反而會更討厭家長。
這不是一個家長的困惑,其實這背后,有一整套關于兒童心理的發展規律,很多家孩子沒搞明白,所以才會越說越生氣。
心理學上稱這個為"麥拉賓法則",也叫"7/38/55定律"。
這個法則告訴我們,在人與人交流時,對方接收到的信息:
55%來自我們的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
38%來自我們說話的語氣、語調等;
只有7%來自我們說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當我們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講道理時,孩子真正能聽進去的,可能只有7%!
剩下的93%,孩子是通過觀察我們的表情、動作,以及聽我們的語氣來理解的。
想想也是,家長在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肯定是趾高氣昂的,語氣十分嚴厲,指責孩子。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要是碰到了這樣的人,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逃跑,根本不想知道對方說的是啥。
所以,家長說的越多反而會適得其反,說得越多孩子越不想聽。
?高層次父母只做2件事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高層次的父母明白,言傳不如身教。
他們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而不是空口說教。
比如現在很多家長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就想放松一下,然后就手機不離手。
可是你想啊,你累了一天下班就玩手機,孩子也累了一天回家就是寫作業,那心里肯定會不平衡,就會變得抵觸,煩躁。
那如果都回到家,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看書陪伴,那孩子自然就會對讀書產生興趣。
再比如,你希望孩子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那你跟孩子在家的時候,就要對自己的言行時刻注意。
對家人的付出要說“謝謝”,自己做錯事要說“對不起”,對長輩要尊敬。
出門在外對陌生人要有禮貌,看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孩子雖然嘴上不表達,但卻全都看在眼里。
孩子更容易模仿你的行為,而不是記住你說的話。
夸獎孩子
所有人都喜歡被別人夸獎,尤其是孩子,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贊揚。
好的表揚不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教育孩子的過程。
當一個人被他人給予肯定時,他們往往會更努力去達成目標。
父母的表揚就是這樣一種積極的信號,可以讓孩子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動力。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而父母做到及時,具體的表揚,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從而增強自我肯定感。
正如李玫瑾所言:“真正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一味求得外界的認可。”
表揚不是為了簡單的鼓勵,而是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努力、耐心和堅持都被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說到底,教育孩子是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摸索。
與其整天對著孩子喋喋不休,不如多花點心思琢磨怎么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引導他們。
現在做父母真心不容易,不光要考慮孩子的健康問題,還要當好榜樣,用心去引導他們,相信只要方法對了,終會看到孩子美好的成長。
養育孩子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7月·每日幸運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