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東方紅一號”響徹寰宇,到如今空間站建成,中國航天這發展速度,簡直坐火箭一樣。
幾十年間,我們從追趕者變成領跑者,這背后無數航天人默默付出,把中國人探月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這月球對我們到底有多重要,值不值得我們舉全國之力去探索?
中國航天人的月球情緣
2023年神舟十六號載著三位航天員平安落地,咱們國家登陸月球的大工程又取得了新的進展。
不少中國老百姓都盯著看,而且這次的航天員組合也特別有意思,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既有航天老將、經驗豐富的景海鵬,妥妥的“太空常客”,四次飛天,也有年輕的80后航天員朱楊柱和桂海潮,為中國航天注入新鮮血液。
更值得一提的是桂海潮,他是中國首位戴著眼鏡上太空的航天員,誰說近視眼就不能追逐星辰大海?
桂海潮用實力證明,夢想從來不設限。
其實中國航天一路走來是真不容易,想當年新中國剛成立,一窮二白,航天科技更是幾乎一片空白。
幾十年來,我們經歷了無數挫折,總算是趕上了世界航天科技的第一梯隊。
2020年12月17號,嫦娥五號成功回家,不僅如此,還帶著1731克月球土壤樣本,這可是40多年來,人類再次獲得這么珍貴的月球樣品。
也因為這個,中國成了第三個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的國家。
現在咱們又瞄準了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載人登月,還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
中國航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不是天上掉餡餅,是幾代航天人辛辛苦苦奮斗出來的。
他們秉持著“兩彈一星”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才有了今天中國航天的輝煌。
那么為什么要耗費巨資探索月球,載人登月對中國,乃至對全人類,又意味著什么?
來自未來的召喚
“登月有什么用?不如把錢用來改善民生!”每當中國航天取得重大突破,總有一些類似的質疑聲冒出來。
這些人只看到眼前的柴米油鹽,卻看不到國家長遠發展的大局,中國必須在登月活動里搶在前頭,主要就是四大原因。
第一點載人登月這事兒重要可不是為了面子好看,瞎花錢,地球上的資源就那么多,人越來越多,早晚得不夠用,到時候怎么辦?
月球就是我們的備選方案,它可不是什么荒涼的地方,上面寶貝多得很,還都是地球上緊缺的資源。
要是我們能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那未來的能源危機、資源危機都不用愁了,所以說,登月是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大事兒,眼光得放長遠點。
第二點就是載人登月對科技發展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登月工程涉及航天、材料、能源、通信、生物等諸多領域,需要攻克一系列世界級難題。
在這個過程中,會催生大量新技術材料和全新工藝,帶動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飛躍發展。
這些科技成果最終會反哺到民生領域,改善我們的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別忘了,我們現在用的GPS導航、手機通信、天氣預報等技術,都離不開航天科技的貢獻。
第三點就是載人登月是一場關乎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的競爭,誰能率先登上月球,誰就能在國際上說話更有力道。
載人登月就像新時代的大航海,月球就是等著我們去探索的“新大陸”。
以前大航海時代,那些敢于冒險、探索新航線的國家,后來都發達了,現在也一樣,誰先去了月球,誰就能搶占先機,獲得更多的資源和發展機會。
要是我們畏首畏尾,不敢去闖,那就跟當年閉關鎖國一樣,最后只能落后挨打,所以說登月這事兒,不僅要去,還得抓緊去。
第四點就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不僅要發展自身,還要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
探索月球,開發宇宙資源,造福全人類,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擔當。
登月之路漫漫征途
但是載人登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可不是簡單的“太空一日游”,而是充滿了危險的征途。
宇航員的安全是最大的問題,月球之旅漫長而危險,宇宙輻射、極端溫差、失重環境等都會對宇航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如何在保障宇航員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任務,是對航天醫學和生命保障技術的巨大考驗。
火箭技術是關鍵,要把人和物資送上月球,需要強大的運載能力。
我國的長征系列火箭雖然已經相當成熟,但要滿足載人登月的需求,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推力、可靠性和安全性。
天體軌跡計算、地月通信、月面軟著陸、月面起飛返回等技術,也都需要達到極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任務失敗,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雖然困難重重,但中國航天從來不怕困難,我們不搞“假大空”,也不放“衛星”,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推進探月工程。
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登月計劃就顯得有些“不靠譜”,日本曾豪言要在2025年前在月球建基地,但至今進展緩慢。
印度的無人登月探測器也曾失聯,載人登月更是遙遙無期。
美國雖然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但下一次登月的計劃卻一再推遲。
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已經啟動,目標是在月球南極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未來我們還會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一系列深空探測任務。
我們探索月球,不是為了與其他國家搞太空競賽,而是為了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為了應對未知的太空,開發宇宙資源,造福全人類。
薪火相傳的夢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它的名字是“吳偉仁星”,和咱們中國總領探月工程設計的設計師吳偉仁可是同名同姓。
這顆星不僅是對他個人貢獻的肯定,更是對所有中國航天人的致敬。
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接力奮斗,吳偉仁常說:“成功了,了不得!失敗了,不得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他對航天事業的敬畏之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他還經常教導年輕的航天人,“什么都可以改變,但對國家的忠誠不能改變。”
這樸實的話語,展現了他深厚的愛國情懷,也正是這種愛國情懷,激勵著無數航天人為了國家的航天夢,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深空探測永無止境,我們相信中國航天一定能夠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探索宇宙奧秘做出更大的貢獻。
結語
看完這篇文章,是不是對中國探月有了全新的認識?
登月可不是大家想象的“面子工程”,而是關乎資源、科技和未來的大事。
別忘了,在國際競爭中,誰先搶占了科技制高點,誰就更有話語權,現在中國航天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有實力、有信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這可不是吹牛,我們可是說到做到,不像某些國家,光打雷不下雨,未來中國還要建月球科研站,還要探索火星、木星,總之中國航天,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