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富國基金6月28日的兩則卸任公告塵埃落定,于洋的名字再次與“爭議”二字深度綁定。這位曾被視為公募界“醫藥投資明星”的基金經理,在三年半的“回巢”之旅中,不僅未能復刻昔日輝煌,反而以連續三年負收益的成績單,將自己和東家拖入信任危機的漩渦。這場由個人職業軌跡與公司用人策略交織引發的風波,撕開了公募基金行業過度依賴明星效應的遮羞布。
從“棄公奔私”到“棄私返公”
2015年加盟富國基金的于洋,曾是資本市場的“幸運兒”。2017年接管富國新動力后,憑借對醫藥板塊的精準布局,他在成長股牛市中迅速崛起,基金凈值曲線的陡峭上揚讓其成為基民眼中的“造富能手”。彼時,市場對他的追捧達到頂峰——社交媒體上充斥著“跟著于洋買基金”的討論,機構研報將其譽為“醫藥投資領域的稀缺人才”。
2020年6月的“奔私”決策,最初被解讀為“追求更高自由度”的職業升級。當他以私募投資總監的身份亮相時,資本市場普遍認為這是“明星基金經理價值的再釋放”。然而短短一年半后,“棄私返公”的反轉劇情猝不及防,富國基金高調宣布其回歸的消息,甚至為此調整投研團隊架構,營造出“王者歸來”的輿論氛圍。
這種戲劇性的職業跳躍,在當時就埋下隱患。有資深基民在論壇留言:“一年多時間兩次跨界,到底是對私募水土不服,還是公募的橄欖枝太誘人?”更值得玩味的是,回歸后的富國新動力迅速啟動限購,單日申購上限一度低至1000元,這種饑餓營銷式的操作,進一步放大了市場對“明星效應”的非理性追捧,卻忽視了投資市場最基本的邏輯——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
風格錯位與環境劇變的雙重絞殺
回歸后的于洋,很快遭遇職業生涯的“滑鐵盧”。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間,富國新動力年度收益率分別為-12.3%、-8.7%、-5.2%,三年累計虧損超25%,與他首次管理期間年化15%+的收益形成刺眼反差。基金規模也從高峰期的120億元縮水至不足40億元,持有人數量減少近60萬。
市場環境的劇變是無法回避的因素。2022年起,A股市場從普漲行情轉向“結構化廝殺”,醫藥板塊更是成為政策調控的重點領域。集采政策的常態化實施,讓曾經支撐于洋業績的創新藥企業集體“失速”——某重倉的抗腫瘤藥龍頭股價從180元跌至65元,某生物疫苗企業市值蒸發超700億元。這些曾經的“心頭好”,如今成了拖累凈值的“包袱”。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投資風格的強行扭轉。熟悉于洋的業內人士透露,其早期成功源于“集中持倉+長期持有”的成長股策略,對醫藥細分領域的研究深度可達“跟蹤到臨床試驗數據細節”。但回歸后的富國基金,正推行“均衡配置”的考核導向,要求基金經理在消費、科技、周期等板塊均有布局。這種轉變讓于洋陷入兩難:繼續堅守醫藥則可能因行業下行被問責,轉向其他領域又缺乏足夠的研究積淀。
風格切換的陣痛在持倉變動中暴露無遺。2023年一季報顯示,富國新動力前十大重倉股中首次出現地產、銀行等傳統藍籌,但其建倉時點卻精準踩在行業周期頂部。某國有大行股票在持倉期間跌幅超30%,某地產龍頭更是因債務危機停牌,這些“跨界”投資不僅未能對沖風險,反而成為新的虧損源。有基金評價機構直言:“這像是讓外科醫生突然轉行做內科手術,專業性的斷層必然導致治療效果打折。”
公司治理失焦
于洋的業績崩塌,更折射出富國基金在公司治理層面的深層缺陷。作為成立超20年的老牌公募,其本應建立起成熟的投研風控體系,但在這場持續三年的業績下滑中,卻暴露了反應遲緩、問責缺失的管理漏洞。
從時間線看,富國基金的補救措施明顯滯后。2022年中報已顯示基金業績大幅落后同類產品,但公司直到2024年3月才首次增聘基金經理共同管理,此時凈值已較回歸時下跌近30%。這種“拖延癥”式的應對,讓基民錯失最佳止損時機。在天天基金網的評論區,憤怒的投資者留下這樣的質問:“基金公司到底有沒有實時監控業績?還是等我們的錢虧光了才想起補救?”
更值得商榷的是其用人策略的短視性。在于洋“棄公奔私”僅一年多便將其召回,這種“來者不拒”的態度背后,是對明星效應的過度迷信。業內普遍認為,基金經理的職業穩定性是業績持續性的重要保障,頻繁跨界的管理者往往面臨投資邏輯斷裂的風險。富國基金在未充分評估市場環境變化、投資風格適配性的情況下,貿然將核心產品交還給“回歸者”,本質上是將投資者利益置于公司短期規模訴求之后。
信任危機的傳導效應已開始顯現。Wind數據顯示,2024年二季度富國基金整體凈贖回率達8.7%,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部分渠道銷售人員透露,已有銀行網點將富國基金產品從推薦列表移除,“客戶一看到富國就聯想到于洋,解釋成本太高”。這種品牌損傷的修復,恐怕需要比三年更長的時間。
破除明星依賴癥的必答題
于洋離職事件,為整個公募基金行業敲響了警鐘。當“明星基金經理”成為基金公司的核心賣點,當基民的投資決策建立在“個人崇拜”而非理性分析之上,整個行業就埋下了風險的種子。
對基金公司而言,需要重構人才評價體系。真正健康的投研生態,應當是“平臺賦能個人”而非“個人綁架平臺”。頭部基金公司的實踐已證明,通過行業分工、團隊協作、風險共擔的機制,即使核心基金經理變動,也能保持產品業績的穩定性。富國基金的教訓在于,過度依賴于洋的個人能力,卻忽視了投研團隊的梯隊建設,最終在明星光環褪色后陷入被動。
對投資者而言,這場風波也是一次理性教育。基金投資的本質是對組合管理能力的信任,而非對某個人的押注。回看于洋的投資歷程,無論是早期的成功還是后期的失利,都與市場環境、行業周期深度綁定。成熟的投資者應當學會穿透“明星光環”,關注基金的底層持倉、風格穩定性和公司治理水平,這些才是決定長期收益的關鍵因素。
隨著于洋的黯然離場,富國基金正站在重建信任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沉迷于“造星運動”,還是深耕投研體系建設?這個選擇不僅關乎一家公司的未來,更可能成為公募基金行業轉型的風向標。畢竟,資本市場最終銘記的,永遠是那些能穿越周期、守護投資者利益的長期主義者,而非轉瞬即逝的流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