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約旦這個國家。
以色列在48小時內組建了一個師并命名為“吉拉德”,主要負責對約旦的邊境防務。
從時間上看,以色列是在伊以沖突結束后的第二天馬上就開始籌備組建這支部隊,這就很奇怪。
要知道在中東約旦是唯一一個與以色列建交的國家,在外交立場上往往也偏向美以。
在伊朗對以色列的戰爭當中,約旦幫以色列攔截了132枚導彈和156架無人機。
到這里有人會認為他站在以色列一邊,其實不然他是這場沖突當中難得的理性派。
牽頭與埃及、伊拉克形成三邊合作機制,協調加沙停火,敘利亞重建等議題;堅定的支持“兩國方案”,但是不接受巴勒斯坦難民;就連也門與以色列的談判也是在約旦舉行的。
簡單點說這是一個有一點話語權,但是實力很弱的國家。
約旦的話語權主要來自于他“默罕默德后裔”的身份,也就是所謂的“圣裔”,因此其得到了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內遜尼派的支持。
在經濟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他處于交通樞紐的位置,經濟也還算是過得去。
按理說這樣一個國家應該站在驅逐美以的第一線,可是為什么沒有呢?
其實約旦曾經真的干過。
1950年到1967年,約旦曾經短暫的控制過約旦河西岸,也就是巴勒斯坦除加沙以外的領土。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約旦沒能管理好約旦河西岸。
1967年約旦放棄了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也使巴勒斯坦國的國民陷入了無國籍的狀態,約旦河西岸的領土也成了無主領土。
在2023年巴以沖突爆發不久之后,以色列曾經宣稱“巴勒斯坦沒有建國,不是以色列的問題,而是約旦的問題。”指的就是這件事。
約旦也多次譴責以色列,在巴以沖突之后約旦第一個撤回了駐以色列使館。
不過很可惜,約旦在能源和水源上十分依賴以色列,最多也就是在道義上譴責一下以色列。
不過當他虛弱的時候就不好說了,以色列組建“吉拉德”師恐怕正是出于這種擔心。
如果未來以色列進入虛弱期,那么約旦會不會動手搶奪巴勒斯坦的控制權,或者從以色列身上撕下一塊肉也說不定。
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話結束整篇文章吧。
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之前是立長還是立賢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變成了是否要世俗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