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平臺機構Quora中,有人對中國的高鐵項目產生了質疑。其認為,既然中國建設復雜繁多的高鐵項目,讓中國背上了1萬億美元的負債,那為什么中國依然熱衷于修高鐵?中國的這種方法真的值嗎?
中國高鐵出現的6.2萬億人民幣(約1萬億美元)負債規模,在歐美國家的媒體當中往往被打上“債務危機”的標簽,但是根據《瞭望》新聞周刊所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高鐵債務對應的產業資產凈值達到了8.3萬億,并且有65%的資產負債率低于國際基建巨頭的平均水平。
并且中國的國土面積大,產業資源豐富,建設高鐵線路,實現快速的資源遷移,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持續時間很長的產業模式,以京滬高鐵為例,京滬高鐵項目的負債率從2011年的80%降低至2024年的30%。在2023年,高鐵項目實現了凈利潤33億的營收,為隨后一年的發展奠定了有力的經濟基礎。
我國高鐵的這種負債本質是基礎設施投資的時間錯配,國鐵集團在2023年的營收為1.24萬億,日均進賬超30億的現金流,已形成資產生息、息覆蓋債的財務模型。
并且中國的高鐵建設模式,是國際層面成功的典型案例。與之相對的就是美國加州高鐵,其總投資高達400億美元,立項16年,僅僅只修建了40公里的路程。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屬于無效投資項目,然而,高鐵的發展也給傳統產業帶來了挑戰。短途航線和長途客運首當其沖,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以應對競爭。
中國高鐵的成功不僅在于規模,更在于技術創新。"復興號"高速列車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杰作,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小時,展現了中國高鐵的技術實力,未來,中國高鐵將向更智能、更高速的方向發展 ,磁懸浮技術、智能高鐵系統等新技術正在研發中,有望進一步提升高鐵的速度和效率。
中國高鐵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這條連接雅加達和萬隆的高鐵線路采用中國技術,展現了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實力,隨著更多國家認識到高鐵的重要性,中國高鐵技術的國際市場前景廣闊。這不僅帶來經濟收益,更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反觀大洋彼岸的美國,其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卻令人堪憂。
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公共設施老化問題日益嚴重,交通、能源、水利等關鍵領域亟需更新升級,盡管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已突破34萬億美元這一驚人數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120%。這些天文數字般的資金卻未能有效地投入到亟需改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去。
過去30年間,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參與了13場大大小小的軍事沖突,耗資高達14.2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幾乎相當于美國一年的GDP。與此同時,美國的高鐵建設卻舉步維艱。
曾經雄心勃勃的加州高鐵項目因預算飆升而陷入困境,德克薩斯高鐵計劃也因資金短缺而擱置,東北走廊高鐵升級計劃同樣面臨資金困擾,這些案例無不凸顯了美國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短板和困境,相比之下,中國選擇將大量資金投入民生工程,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高鐵網絡的快速擴張不僅改善了民眾的出行條件,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這種以人民福祉為重的發展策略,與美國更多將資金投入軍事領域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美兩國的這種發展策略差異,不僅反映了兩國政府在國家建設理念上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近年來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速度上的差距。
中國的經驗表明,將資金更多地投入到能夠提升國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的領域,能夠帶來更為持久和實在的國家競爭力,相比之下,過度依賴軍事投入的策略,可能會導致國內發展的失衡和基礎設施的落后。
這種策略對比不僅關乎兩國當前的發展狀況,更將深刻影響兩國的未來走向,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如何平衡國防需求與民生發展,如何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不忽視國內基礎設施的更新升級,將成為各國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
在高鐵飛馳的轟鳴聲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車輪與鋼軌的碰撞,更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堅定步伐 ,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列承載著中國夢想的列車,能駛向更遠、更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