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2025年即將過半。
上半年,西安樓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可以總結為“政策力度空前、土地熱度局部上揚、新房持續下行、二手房交易活躍”四大關鍵詞。
先看政策,在6月19日新政可以說是上半年的政策高光時刻。
文件提出“五大方面、十二項措施”,涵蓋土地供給、金融支持、品質住宅、市場流通、企業發展等多個層面,堪稱西安近年來最具系統性和執行力度的樓市文件。
同時,住房公積金繳存基數從7月起上調,并明確繳存上限為31716元/月,將為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中青年群體釋放更強“首置動力”。
教育政策方面,高新區先行示范,“購房即入學”“差異限售”成亮點,通過《實施意見》提出“購房合同即落戶入學”,徹底打通教育資源壁壘;同時探索“價格優惠與限售年限掛鉤”,形成“以價換市”的陽光化操作機制。
金融方面,央行貨幣政策延續寬松取向,5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迎來年內首次下調。
一年期降至3.0%,五年期由3.6%降至3.5%。盡管降幅不大,但釋放出明確信號,即“穩樓市、穩預期、穩信心”仍是政策核心。
公積金貸款利率同步下調,首套房五年以上公積金利率降至2.6%,疊加西安市異地公積金互貸及可用于首付款的新規,極大優化了居民購房資金結構。
同時,針對于新房產品轉型提速,“好房子”標準走向落地,在本月《住宅品質提升設計指引》試行,“基本項+提升項”推動新標準落地
西安市住建局出臺《住宅品質提升設計指引》,提出從結構耐久、綠色低碳、健康舒適、智能便利四個維度提升住宅標準,推動房企從“拼地段”向“拼產品”升級。
“高標準”房源或成稀缺溢價點,層高建議不小于3.15m、鼓勵裝配式裝修、陽臺與通風優化等,都意味著未來住宅市場將拉開“品質分層”,形成“合規型—改良型—優質型”三類產品并存的格局。
通過“賣舊買新”個人所得稅退稅、“家裝煥新”補貼、簡化過戶流程等組合拳,令潛在置換需求被釋放,也對新房銷售形成間接助力。
土地市場中,上半年已統計數據中,共計出讓40宗住宅地,總建面360.6?萬㎡;成交29宗,建面251.6?萬㎡。平均成交樓面價7413?元/㎡,同比上漲23.6%
西安成交宅地2236畝,誕生8宗“萬元地”。其中曲江最高為13935?元/㎡;港務區多宗地破萬,如綠城兩宗分別11707元/㎡、10111元/㎡。
最受關注的地塊無疑是綠城在港務區奧體中心周邊斬獲地塊GW1-22-17,最高樓面價達11707元/㎡,刷新片區記錄。
得益于教育、交通、景觀的三重優勢,港務區成為房企爭搶的主戰場,今年絕大多數溢價成交地塊,都出自港務。
其余區域中,如碑林、蓮湖等區域,因配套老化、產品更新慢,價格壓力較大,二手房掛牌量高、議價空間大,新盤聲量在市場長并不高。
另一方面,房企拿地信心恢復,改善產品布局成主流,邦泰半年連下五城,綠城、華潤、中糧等品牌房企加速布局西安,并且多以主打“第四代住宅”“改善大平層”“名校物業”等標簽,適應當下市場對品質的需求升級。
二手房方面,其價格截止5月數據,已經同比下跌7.5%,環比下跌0.7%。從面積結構看,144㎡以上大戶型同比跌幅達7.3%,高總價產品價格壓力更大,表明改善客群在議價中更具優勢。
盡管價格下跌,但二手房成交量卻連續多月維持高位。一季度,二手房網簽量達到23490套,同比增長8.4%,單月網簽連續突破10000套的次數僅次于2023年。
總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西安樓市在“穩政策、暖金融、冷價格、熱土地”的總體格局下緩慢修復,政策底愈發明確但信心恢復仍需時間。
后續市場走向,將主要取決于“政策落實+人口凈流入+房企產品力”的三重合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