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浩志
近日,濟南誕生了全新的住宅“地王”項目,樓面價首次超過2萬元/平米。該地塊經過110輪競價,最終被中海地產以32億元拿下。除了濟南外,今年全國多地,包括北京、杭州、成都等地也陸續出現了新的“地王”。
圖片源于網絡
這幾年樓市低迷,土地市場同樣不景氣,地方賣地收入大幅下降。一方面,土地市場不景氣,郊區土地無人問津;另一方面,低迷的市場也需要好消息來刺激。于是,各地紛紛推出核心城區的優質地塊,這些地塊通常以高單價(高樓面價)成交,成為地方的主動選擇。
尤其是一些長期缺乏土地供應的核心老城和建成的CBD等區域,一旦推出地塊,往往都是“小而貴”的地塊。這些地塊憑借其優越的位置、稀缺的供應以及相對較低的總價等因素,最終成為刷新城市地價單價紀錄的主力。既不用擔心流拍,又能穩定土地出讓收入,還能刷新“地王”紀錄,刺激市場和輿論。于是,全國各地在這兩年紛紛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造“地王”運動。
目前,多數城市以及各行政區都刷新了本區域的“地王”紀錄。然而,“地王”的出現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有限。除了“地王”誕生頭兩天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外,之后其實并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
樓市和地市仍然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不會因為“地王”而改變趨勢。
在房價暴漲的那幾年,部分管理者和消費者把責任推給開發商和中介,指責他們謀求利益不擇手段。而在房價持續下跌的這幾年,也有不少聲音認為責任依然在開發商和中介身上。比如,有人指責某開發商不斷降價銷售,已成為“價格殺手”,或者指責某中介不斷向業主壓價,導致價格越來越低……
其實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或者說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象。本質上,中介和開發商都只是隨行就市。市場好的時候,房源已經供不應求,怎么可能降價賣?市場滯銷的時候,開發商如果還不降價回籠資金,難道要自己硬扛嗎?土地市場也是如此,市場價格承受能力強弱是房企拿地的重要標準。因此,即使出現了“地王”,對市場也只激起了一點漣漪,影響非常小。
“地王”的結局仍然相似,無論牛市還是熊市,虧損的依然是主流。
2021年前的“地王”幾乎都以虧損告終,而由于房價的持續下行,這兩年的新“地王”也在經歷浮虧。以廣州為例,這兩年各區的新“地王”基本處于虧損銷售或遲遲不敢入市的窘境。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地王”的結局都不太好,根本原因是其成本過高,回旋空間有限。在產品定位上,幾乎清一色是高端豪宅,這種局限性堵死了其他創新的可能性。在市場上,“地王”價格已經處于階段性高位,除非再創歷史新高,否則很難有太大的想象空間。在成本方面,由于板塊和區域的地價已處于巔峰,測算時利潤必然會打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