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7 月 1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回溯了過去 110 億年前的時間,揭示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盤狀星系演變過程圖像。新研究確認,星系最初形成的是膨脹的厚星盤,隨后在其內部發展出更加明確的薄星盤。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天文學家長期以來的一個研究課題,就是以銀河系為代表的盤狀星系為何具有雙結構:一個高度約為 3000 光年的厚星盤,包含較老的恒星;以及一個嵌入其中、高度約為 1000 光年的薄星盤,包含較年輕的恒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 Takafumi Tsukui 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 111 個星系的樣本,發現了它們形成過程中的明顯模式。
該團隊利用韋布望遠鏡的獨特能力,穿透宇宙塵埃,探測到古老恒星微弱的光,從而首次解析了早期宇宙中星系的盤狀結構。
研究發現,星系普遍首先形成厚星盤,然后發展出薄星盤。這一過程的時機取決于星系的質量。質量較大的星系在大約 80 億年前形成了薄星盤,而質量較小的星系則花了更長時間,在大約 40 億年前形成薄星盤。
這些觀察結果支持了“湍流氣體盤”(turbulent gas disk)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早期宇宙是一個混沌的地方,湍流氣體云引發了強烈且廣泛的恒星形成,創造了最初的膨脹厚星盤。
隨著恒星的生成,它們的引力穩定了氣體云,導致其沉降成一個更平坦、更有序的薄星盤,恒星形成在此繼續進行。質量較大的星系由于將氣體轉化為恒星更有效率,因此更快地沉降下來,形成了薄星盤。
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