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下午1時11分,殲-20成功首飛,“威龍”在萬眾矚目中震驚世人。
殲-20
2013年1月26日下午14時整,鯤鵬展翅,運-20成功首飛,這個“大胖妞”創造了中國自主研制大型戰略運輸機的歷史。
運-20
2013年12月23日上午,直-20成功首飛,成為中國第一款10噸級戰術通用直升機。
直-20
數款“20后”的接連出現,不由得引發人們的聯想,也期待著另一個“20 后”的伙伴出現,那就是“轟- 20”。
當“六爺”轟-6的身影仍在中國領空巡航,這架脫胎于蘇聯圖-16的老將已服役超過一甲子。從轟-6A到轟-6N,該機的潛力被挖掘到極致,雖現在除外形保留圖-16樣子外,電子技術與攜載彈藥都已達到先進水平,但仍擺脫不了航程短、低隱身性、載彈量不足的桎梏,在美俄擁有超音速突防能力的圖-160與美國的B-21面前,相形見絀。更關鍵的是,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因空基力量薄弱而長期跛足。陸基的東風-41與?;木蘩?2已鋒芒畢露,唯缺一架能穿透現代防空網、將核火種播撒至洲際的戰略轟炸機。這種缺失,讓大國的戰略天平始終懸著一絲不安的震顫。
轟-6K
我們期盼的轟-20到底需要怎樣的性能,才能滿足需要呢?答案因人而異。普遍認同的是,衡量未來戰略轟炸機先進與否,可濃縮為遠、快、隱,即大航程、快速性和低可探測性三大要素。戰略轟炸機,最突出的關鍵在于“遠程”,面對南海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突破第一、第二島鏈封鎖的能力成為一大關鍵?!翱焖傩浴焙汀暗涂商綔y性”則都與轟炸機平臺的可突防性能密切相關。此外,還有協同性。從“印巴沖突”可以看出,巴方體系作戰優勢明顯,依靠紅旗-9B防空導彈預警、ZDK-03精確指揮、殲-10CE加上霹靂-15E的遠程超視距打擊能力,基本打得印度空軍沒有還手之力,而這也是我們新一代轟炸機必須具備的能力。
當烏克蘭發動“蛛網”行動奔襲俄羅斯戰略轟炸基地時,世界開始質疑,在低成本無人裝備泛濫的時代,天價戰略轟炸機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要知道,戰略轟炸機的真正價值超越單純的武器投送。一架繞島巡航的轟-6K無需開火即可傳遞堅定信號,威懾對臺不軌分子。而我們新一代轟炸機的全球抵達能力將使這種威懾覆蓋更廣。在戰爭淪為消耗時,轟炸機的經濟性優勢凸顯。依靠導彈洗地成本太高,而新一代轟炸機數十噸的載彈量,能在單次任務中傾瀉持續火力,這是任何戰斗機或無人機無法比擬的。
一架圖-22轟炸機在一系列烏克蘭無人機襲擊后被摧毀。視覺中國/圖
未來戰場屬于體系對抗。轟-20絕非孤立武器,而是中國軍事體系的神經節點。它與殲-20、空警-3000預警機、攻擊無人機協同編織立體作戰網殲-20前出掃清空域,無人機實施電磁壓制,空警-3000使敵人無處遁形,轟-20 則化身導彈發射平臺,在敵人視野外投下雷霆。這種多維度聯合作戰模式,恰是信息化戰爭的終極形態。
轟- 20 的輪廓若隱若現,卻已牽動大國博弈的神經。五角大樓因一張試飛照片緊急會議,印媒警惕其“飛越北極打擊北美”的能力,美軍加速部署B-21試圖維持優勢。一架飛機的威懾力,此刻已超越鋼鐵本身,成為衡量國力的標尺。
從轟-5的仿制到新一代轟炸機的創新,中國航空工業走過一條荊棘之路。當WS-10發動機的轟鳴響徹云霄,當智能蒙皮隱身材料覆蓋翼面,這些突破背后是JF-22風洞中模擬30倍音速的氣流,是實驗室里攻克納米吸波涂料的燈火。中國戰機的每一克重量,都承載著中國工程師跨越技術鴻溝的足跡。
阿拉斯加上空,B-52 仍在巡航;莫斯科郊外,圖-160引擎轟鳴。而在中國某處,覆蓋幕布的原型機正等待揭曉時刻。轟-20的期盼早已超越一架飛機本身,當殲-20劃破天際,福建艦劈開波濤,轟-20將為中國三位一體國防體系扣上最后一環,使這片古老土地真正擁有守護和平的重器。
一個大國的尊嚴,終需以不依賴他人的力量來捍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