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末,那是一個悲傷的傍晚。
中南湘雅醫院急診室外氣溫很低、沒有任何嘈雜的聲音,而急診室里卻十分喧鬧。
這是疫情放開的第一天,數不清的醫生和護士在病房穿梭,病人們的家屬只能焦急地在病房外徘徊。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80多歲的老人即將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老人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兒子、女兒們紅著眼眶握著他的手,哽咽著說不出話。
老人卻只是欣慰地笑了笑,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整個過程,沒有驚恐,沒有掙扎,沒有眼神慌亂,只有平靜,就像一片落葉,順著風飄落在地。
那一刻,所有在場的家屬都愣愣的,他們本以為死亡是痛苦和恐懼的,但眼前的場景完全出乎意料。
那么問題來了:人臨死前,到底是非常平靜,還是非常恐懼?
恐懼,是活著的人的想象
上面那個問題,讓心理學家來回答,答案出奇地一致——大多數人在真正面對死亡那一刻,內心是平靜的。
活著的人總以為死亡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對死亡不了解,對消失這件事充滿了未知。
正如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的那句名言:“死亡對我們無關緊要,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并不存在;而當死亡存在時,我們已經不復存在。”
換句話說,死亡之所以讓人恐懼,是因為我們想象自己在死去,卻忘了,真正死亡的時候,我們并不會有太多恐懼的空間:
那個時刻,其實很多人的感受是淡然甚至解脫。
之前我看到過一項心理學研究,曾經針對200多名臨終患者進行了訪談;
結果發現,他們中有超過85%的人,在生命最后一周的情緒都趨于平和,甚至伴有某種釋然。
死的那一刻,大腦自動切換模式
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在接近死亡時,大腦會自動分泌大量的內啡肽和多巴胺;
這些物質就像天然的嗎啡,能夠緩解痛苦、降低焦慮,讓人產生平靜甚至超然的感覺。
很多瀕死體驗報告中,常常提到一種脫離肉體的感覺、看到隧道盡頭的光,甚至和去世的親人重逢;
這一切,可能都是大腦在最后階段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它并非幻覺,更像是一種心理軟著陸。
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曾在《生命之后的生命》一書中記錄了大量瀕死體驗,他寫道:
“絕大多數人在生命最后的瞬間,會感受到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寧靜和溫暖。”
人們害怕的,其實并不是死本身,而是死亡的過程。
比如痛苦的病癥、意外事故的劇痛、或者失控的感覺,這些都是過程帶來的恐懼,而不是死亡本身。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在國外越來越普及;
因為它幫助人們減少了死亡過程中的痛苦,讓他們能夠有尊嚴地死去,從而也更容易接納死亡。
有趣的是,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如果在生前對人生的體驗足夠完整、關系處理得比較好、心理準備較充分,那他在臨終時往往會更平靜。
這就是所謂的完成型人生。
反之,那些在生前遺憾太多、關系未解、心理逃避死亡的人,反而更容易在最后時刻產生掙扎。
人的臨終時刻有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接受。
能走到接受這一步的人,往往內心是強大的,也是最能做到平靜離世的人。
死亡焦慮其實可以被練習、被超越的
很多心理醫生建議,人一生中要盡早面對死亡這個議題,不要把它當作禁忌。
比如練習正念冥想、多去接觸自然、多做生命回顧,這些都是幫助人們降低死亡焦慮的方法。
一句話總結:你對死亡的態度,其實是你對活著的理解程度的折射,學會死亡,才能真正開始活著。
所以,人臨死前,是恐懼,還是平靜?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從心理學角度看,大多數人的死亡,比我們想象得溫柔得多。
死亡并不是終點,而是旅程的終章,是一本書合上的一瞬,只要你認真地活過,那么在告別時,就更可能坦然地說出:“我,不怕了。”
所以,與其恐懼死亡,不如把握現在,因為每一個活著的當下,都是對平靜離去最好的鋪墊。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