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抖音刷到一個觀點,很有意思。
評論區里,大家各執一詞,有人贊同,有人反對。
但大家要么道聽途說,要么憑空臆測,都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證據。
本著嚴謹的態度,我查閱了關于“多巴胺”的相關資料,得出了一些結論。
生物學博士尹燁曾發表觀點:
多巴胺是一種刺激,需要通過不斷的誘導來產生,但是累積到一定的量卻會使人中毒。
《貪婪的多巴胺》中的解釋更專業,書中說:
“多巴胺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控制著我們的欲望、沖動力,想象力及創造力,對個人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各方資料都顯示,多巴胺式的快樂對孩子是弊多于利的。
一些家中有初中生、高中生的父母,更是發現:
“因為多巴胺,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笨’。”
一個孩子如果想變強,最快方式就是戒斷多巴胺。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要給孩子多巴胺戒斷?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親戚家孩子的故事。
去年在表哥家吃飯,表哥那上初一的兒子正好放寒假。
在我記憶里,這個孩子成績不錯,每次去他家都在寫作業,生活和學習很少讓他父母操心。
去的時候,剛好是年關,表哥一家有不少事要忙,對孩子的管教就松散了起來。
再加上,親戚們送的年禮里有一個給孩子的學習平板,孩子就偷偷拿了出來,津津有味地刷起了短視頻。
那一個下午,幾個孩子一直坐在客廳的沙發上,頭挨頭地擠在小小的屏幕前。
粗粗算了下,大概刷了70多個視頻,直到開始吃晚飯,幾個孩子也沒有停下來,而是推三阻四地說:
“再玩一會,再玩一會!”
后來,表哥生氣地想去教訓孩子,他們才依依不舍地把平板放下。
過年后,表哥夫妻倆人要去外地工作,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結果幾個月,孩子就染上了手機癮,嚷嚷著不去上學。
你看,這就是多巴胺的危害,即讓人上癮。
而這類似的多巴胺,何止是短視頻。
層出不窮的游戲,腦洞大開的網文,甜膩高熱量的食物……
一個接一個,平臺根據算法推送到孩子面前。
讓孩子從適應到喜愛,再逐漸上癮的過程,一步步讓大腦對這種“即時滿足”產生依賴。
而這種依賴性,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曾看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茲做過的一項“小白鼠實驗”。
實驗中,他將電極植入小白鼠大腦中的“快感中心”,同時另一邊將電機與踏板相連。
只要小白鼠按壓踏板,電流就可以迅速刺激“快感中心”。
奧爾茲發現:小白鼠沉迷于按壓踏板帶來的快感,可以不吃不喝1小時,瘋狂按壓7000多次。
同理,短視頻、游戲、網文、高熱量食物,這些東西也會讓孩子產生快感。
吃高糖食物、刷短視頻、打游戲等,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讓身體感受到愉悅。
然而,或許大家不知道。
這種多巴胺的分泌,來去匆匆。
一般會在“刺激”結束后迅速降低,人也會快速陷入空虛和焦慮,感到無聊,甚至抑郁。
與此同時,孩子的快樂閾值也會隨著“多巴胺”的影響越來越高,讓他們對平常的事(學習、社交)感到厭煩。
若想要維持平衡,多數的孩子會控制不住自己,繼續施加更多“多巴胺”,繼續刺激大腦。
最終,孩子變成“多巴胺”的奴隸,再也提不起對周遭任何事情的興趣。
回想一下,你們是否見過這樣的孩子:
寫作業只能堅持幾分鐘,就開始注意力渙散,被窗外的動靜或各種聲音吸引;
在玩耍時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或者性格孤僻,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
變得冷漠、懶散,不愿意參與各種活動,包括學習、運動和社交等,精神狀態萎靡。
而造成這些結果,最直接的原因是:
低級多巴胺。
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師曾對我說:
“現在的學生,一屆比一屆差。”
我很好奇,問其原因。
他解釋道:
20年前的孩子,上課會主動回答問題,下課后也會互相聊天,說話做事都很積極健談;
如今的孩子,上課基本上在打瞌睡,下課后偷摸玩手機、看小說、吃零食,看起來十分木訥寡言。
而發現這一規律的,不只是他。
西雅圖兒童行為學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做過一項“腦”研究:
健康的大腦紋路清晰,光滑飽滿;
而那些沉迷低級多巴胺上癮的大腦,萎縮嚴重,其結構就和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患者大腦一樣。
在感官、反應能力、注意力等方面都大大退化。
不僅如此,就在前兩天,頂尖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關于糖對孩子的影響的研究。
研究的第一作者Zhaoquan Wang博士說:
“這些發現解釋了流行病學觀察:孕期或兒童期高果糖攝入與青少年焦慮癥發病率增加顯著相關。”
在之前的一項澳大利亞研究項目中,也有類似的結論。
科學家抽取了4,245名8~15歲的青少年飲食情況,并分析他們做題時的反應。
結果是,經常食用含高糖飲料的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和數學成績都較差。
看到這,相信你也發現了低級多巴胺的壞處。
它看似可以讓孩子獲得快樂,卻在一點點破壞孩子注意力,專注力。
長此以往,孩子想要變得優秀便成了奢侈品。
長期沉迷于多巴胺快樂,遲早有一天,孩子會被多巴胺壓垮,健康、學習、生活都很難進步。
曾聽過一個教育專家說:
在所有兒童的教育問題中,他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沉迷于多巴胺快樂。
為什么?
因為其他教育問題,表現一般都很明顯。
只有上癮性行為,一個不小心,就讓孩子變胖、變丑、學習變差。
明明孩子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父母卻還不自知。
這時候,就需要父母足夠細致,能夠觀察出孩子退步的原因,及時進行戒斷多巴胺,恢復能量。
3點建議,分享給大家:
第一、斷:切斷多巴胺源頭
想要孩子變得優秀,父母真的不能圖省事。
家庭生活,是孩子接觸社會的第一所學校,父母要以身作則——
自己少接觸多巴胺。
就像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后就關機,陪女兒讀書背詩。
一個大V也曾說:
“我家里幾乎不吃高糖的食物,孩子6歲了,飲食習慣比較健康,很少想吃垃圾食品和零食。”
所以,聰明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幫助孩子——
切斷多巴胺的源頭。
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減少在家里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等。
多用閱讀、運動,聽書等活動,代替刷視頻、玩游戲、看劇等行為,做好孩子的榜樣。
第二、離:帶孩子奪回線下生活
之前在網絡上聽到一種聲音:
你看,有的孩子就不玩手機,很自律。
其實,這多半是父母的功勞。
很多孩子被低級多巴胺裹挾,不是因為愛玩,而是因為沒有其他的娛樂方式。
所以,戒斷多巴胺的第二個方式,就是帶孩子奪回線下生活。
具體怎么做呢?
比如周末或者假期,帶孩子去附近跑跑步,和三五好友野餐,或是進行戶外活動,在線下交友。
也可以去街頭巷尾走一走,帶孩子聞一聞人間煙火的味道,體驗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
卻能幫孩子快速從虛擬的網絡世界回歸,緩解戒斷帶來的煩躁和焦慮。
同時,經常品嘗不同美食,能夠豐富孩子味蕾,讓孩子減少對高糖食物的依賴。
第三、舍:用大的目標替代小的欲望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于多巴胺控制回路的說法。
意思是說,人不能通過理性壓制情緒,卻能用情緒戰勝情緒。
假如孩子已經沉迷于多巴胺的快樂,強行戒斷只會適得其反。
正確的方法,是用更大的目標代替孩子小小的欲望。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特別想要玩手機,是一種情緒。
但你告訴他,如果下次考試能進步10名,就能實現一個愿望,這也是一種情緒。
相比較之下,后一種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那么孩子就會愿意放下手機,投入到學習中。
所以,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欲望進行切割,找到一個更大的目標進行替代。
然后,逐步分解孩子的欲望。
用正能量的上癮行為,對抗負能量的上癮欲望。
在習慣中,一點點把孩子變得更好、更優秀。
朗達·拜恩曾提出過一個“吸引力法則”。
即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自己的運行規律,這種規律,都受到能量的牽引。
人亦如此。
如果孩子經常接觸那些低級的多巴胺行為,會讓孩子暴躁、低迷,接觸到的人和事,也會變差;
如果孩子積極陽光,多做正能量的事,不僅他會成為陽光滿滿的人,人生也會越來越精彩。
點個,與所有父母共勉,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作者 | CC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