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多人覺得做大學老師體面、穩定、不太難進。可這幾年,高校招聘啟事一行行看下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只能感嘆:“我還沒畢業,就已經被排除在講臺之外了。”
本科生曾是“香餑餑”,碩士也能“講清北”
你可能不敢相信,20年前,985高校里很多老師的學歷是——本科。
那時候全國博士還不夠用,碩士研究生尚屬“高端人才”,不少一本高校甚至愿意“提前鎖人”,只要你表現好、綜合素質強,畢業留校并不稀奇。更夸張的是:有些老教授當年剛畢業就進了清華、北大當講師,那還是**“只要肯教、有人可用”**的年代。
十年一變,門檻全面抬高
到了2010年前后,博士生人數暴漲,研究生擴招效應初顯,“沒有博士學位就別來談”,成了許多高校的標配。
985、211院校開始大范圍“博士化”;清北復交等頂級名校,已不再滿足于“普通博士”,而是盯上了海外背景+頂刊論文+科研潛力。
一位剛從美博士后回國的朋友吐槽說:“我投簡歷去一個雙非大學,對方說:‘我們只要海外博士,有頂刊更好。’”
曾經門檻不高、愿意培養的崗位,如今成了學術精英的必爭之地。
為什么會越來越難進高校?
這并不是高校“嫌棄人”,而是整個教育系統正在發生結構性改變。
1?? 博士越來越多
過去一年全國授予博士學位近8萬人,是10年前的4倍還多。供給猛增,單位自然“多高選高”。
2?? 高校越來越看科研產出
你能不能帶項目、發論文、搞成果,是學校考核的核心。講課、帶學生?加不了分,算不了績效。
3?? 國家人才政策導向明顯
一個“青千”進高校,學校可能拿到幾百萬經費。你只是個碩士、甚至普通博士,帶不來資源,也帶不來KPI,怎能競爭過別人?
4?? “雙一流”壓力山大
大學要評估、要排名、要ESI、要基金立項,只有“發文章的機器”才跟得上節奏。
從講課的人,變成科研“打工人”
不要再幻想“坐在辦公室翻翻書、講講課”的大學生活了。如今的高校老師,更像是:
- 項目申請寫不完
- 論文 deadline 排隊等
- 學生帶著發論文
- 本科上課像“義務勞動”
- 晉升看“量化指標”不看“教書育人”
而你想進來?對不起,得先拿博士、發核心、帶成果——最好還能有海外經歷、重大項目儲備。
大學講臺,不再屬于普通人?
不少人感慨:“本科越來越不值錢,大學老師卻越來越高攀不起。”
一邊是畢業生就業難,求職內卷到極致;另一邊,是高校崗位“學歷篩查”“背景卡人”。
但這不是高校的問題,而是整個時代給出的邏輯:評價體系還沒變,競爭已經內卷到了博士后。
愿講臺,不只是“頂刊博士”的戰場
也許你夢想教書育人,也許你熱愛課堂,但現實告訴你:高校更需要“能上分”的“科研戰士”。
我們期待未來能真正看到多元評價、分類招聘。不是所有崗位都需要發論文,也不是所有熱愛教學的人都該被擋在門外。
但在那一天到來前,想走進大學當老師,你得足夠優秀、足夠努力、足夠“能打”。
這或許有些殘酷,但——這就是現在的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