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又帶著團隊蹲田間了,導演李東珅盯著鏡頭突然嘆氣:“這事本不該你做。”
6月28日甘肅行直播里,《河西走廊》導演李東珅那句“你把文化宣傳當公益做”,說得很慢。中間卡了十幾秒,像有塊石頭堵在嗓子眼里。
他當然知道董宇輝團隊的難處。300多號人要吃飯,設備運輸、場地搭建、前期拍攝,哪樣不要錢?外場直播GMV和直播間差不多,可成本翻了幾倍——提前幾個月派人去拍素材、談品控,甚至幫農民開抖音店。這些活,擱別的團隊早算進成本了,董宇輝倒好,全當免費服務。
李東珅欲言又止的那十幾秒,我猜他想說:該干這活的,本不該是個“賣菜的”。那些本該扛文化推廣大旗的機構,要么端著架子不肯下田,要么舉著話筒沒人看。可董宇輝有流量啊,往地頭一站,全國網友跟著看祁連山的云、聽黃河邊的故事,順便把老鄉的杏子、枸杞帶出去。
甘肅這場更絕。直播前有農民急得直搓手——不會開抖音店,連報名帶貨的資格都沒有。董宇輝團隊播完沒撤,留了人給老鄉上課:怎么上架商品、怎么回復消息、怎么看數據。賣貨是“授人以魚”,教開店才是“授人以漁”。有個大姐舉著手機問“這小紅點啥意思”,培訓老師蹲在田埂上,曬得臉通紅,講了二十分鐘。
說他傻吧,三年了粉絲反而越漲越多;說他精吧,又總往賠錢的事里鉆。外場直播賺的錢夠覆蓋成本嗎?可能不夠。但你看甘肅文旅局的官微,提前三個月就在等“與輝同行”;陜西果農聽說董宇輝要來,提前半年改良種植;連云南的非遺手藝人,都攢著貨等他來“吆喝”。
流量能當飯吃嗎?對董宇輝來說,可能能。但他更明白,流量是把鑰匙。打開的不是自己的錢袋,是農民的銷路、地方的名氣、文化的生機。就像李東珅說的“難”,難在既要扛著團隊生存的壓力,又得憋著口氣把“公益”做實。
這事本不該他做。可誰讓他火了呢?火了就有責任,責任不是喊口號,是蹲在田埂上教農民開店,是凌晨三點還在改宣傳文案,是把“文化推廣”四個字,從PPT里摳出來,種進泥土里。
你說董宇輝圖啥?流量?名氣?還是單純看不得農民守著好貨賣不出去?或許答案藏在每次直播里——當農民舉著手機學開店時,他眼里的光比打光板還亮。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