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顧問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支特殊力量,從洋務運動開始,他們就參與到了中國工業、軍事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設中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就雇傭了不少外籍洋員,而他們主要來源自兩個國家,英國和德國。
到了民國南京政府時期,國軍進行現代化軍隊的改造,選擇的就是德國路線,聘用德國軍事顧問。從廣州國民政府時期開始,蔣介石就委托留學德國的朱家驊代覓德國軍事顧問人選,1927年12月中旬,德國陸軍馬克斯·鮑爾上校來華訪問,鮑爾返華后,蔣派出訪問德國的考察團,雙方政府經過反復協商,德國政府同意由鮑爾負責組建德國赴華顧問團。
不幸的是鮑爾不久就身染重病,1929年4月底被送到上海醫治,不久病逝,臨終前,他推薦了赫爾曼·克里拜爾中校代替他的位置。
馬克斯·鮑爾上校
蔣介石對克里拜爾并不滿意,盡管對方工作兢兢業業,他認為克里拜爾一個陸軍中校,難負統領之則。于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30年,他從德國再找了一個總顧問——喬治·佛采爾中將。
佛采爾在華期間,創辦了一系列的軍事院校,諸如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訊兵等學校。他和他的顧問團們在國民黨陸軍大學里講授戰略戰術,而國民黨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擁有了新型炮兵、航空兵和騎兵部隊的。
但遺憾的是心直口快的佛采爾跟蔣介石相處并不愉快,到了1934年,德國國防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將軍接替佛采爾成為第三任德國顧問團總顧問。
但這位來華顧問中職位最高的將軍,呆了不到一年,就因為健康問題被迫返德,把德國顧問團的工作交給了他的得力助手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塞克特給國民黨軍留下了兩本書《德國國防軍》和《一個軍人的思想》。
在法肯豪森任總顧問時,對日作戰日趨緊迫,協助中國做好各項戰爭準備成為了他的主要工作。為此他曾向蔣介石提交過一份《關于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對兩年后全面抗戰爆發的大致走向作出了準確的判斷。
“東部有兩件事極關重一個是封鎖長江,一位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聯系關系。次之為武漢、南昌。可做支撐點...........終止為四川,最后防地。”
漢斯·馮·塞克特將軍
他的這份建議,為國民政府逐條采納,并且被運用在了日后的抗戰之中。
德國軍事顧問在華期間,并不限于戰略籌劃和訓練,他們還直接參與了國民黨軍隊的各類作戰。首任總顧問鮑爾之所以這么早就死掉,就是因為在蔣桂戰爭的前線染上了天花,克里拜爾曾跟蔣介石同坐一車赴前線督戰對馮玉祥的進攻,佛采爾協助蔣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政變,廣田內閣上臺。曾任德國駐日使館武官的法肯豪森就遇見到,日本軍人的上臺必然加速對華侵略,于是他按照前幾任總顧問的建議,著手訓練與裝備了8萬國軍,配置以全副德式裝備,令成立若干炮兵團,組建了裝甲兵團。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在南京的法肯豪森立即前往江西面見蔣介石,法肯豪森向蔣表示他講隨時返回南京指揮作戰,蔣讓他先休息幾天,靜觀戰事。到了第二天,蔣介石再次召見他的時候,他強調了時間的重要性,并聲稱“我們必須準備應付此意嚴重的長期戰爭,這場戰爭必定是全國性的而且必須全力以赴。”
事實正是如此。
全面抗戰爆發后的1938年4月,法肯豪森在第五戰區前線指揮部協助國軍作戰指揮工作,他主張采取誘敵深入的辦法加以聚殲,結果在魯西南重鎮臺兒莊,國軍擊潰日軍精銳部隊并圍殲了孤軍深入的日軍一萬余人,取得了轟動一時的“臺兒莊大捷”。
除了法肯豪森外,顧問團中的史太邱中將在山東協助韓復榘布防;斯達克與史培曼在陜西協助閻錫山抵御日軍。
法肯豪森返回德國后,被任命為比利時總督。1944年7月在刺殺希特勒失敗后,他受牽連被捕入獄。二戰結束后起初被盟軍審判,后因其為反納粹分子,不久釋放返德,1966年病逝。顧問團中,也沒有返回德國而一直留在中國參與到抗日戰爭中,比如斯泰因、史托爾慈納爾,斯特涅斯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