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南亞局勢因水資源爭端與極端天氣疊加陷入動蕩。印度在未提前通知的情況下,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開閘泄洪,導致下游巴基斯坦境內杰赫勒姆河水位暴漲,巴控克什米爾多地突發洪水,低洼地區被淹,居民被迫緊急撤離。這一事件發生在巴基斯坦正遭受暴雨侵襲的背景下——過去三天內,暴雨已造成至少50人死亡,死因包括洪水、屋頂倒塌和觸電;氣象部門警告,未來一周強降水可能進一步引發全國性洪災,拉合爾、卡拉奇等主要城市面臨城市內澇風險。
此次泄洪并非孤立事件。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帕哈爾加姆鎮發生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造成20余人死亡。印度隨即以“反恐”為由,暫停執行1960年《印度河用水條約》,切斷對巴基斯坦的水源供應,導致巴境內70%農田因缺水龜裂,電力供應因水電站停擺陷入癱瘓。僅四天后,印度又突然開閘泄洪,用洪水沖擊巴控區,形成“先旱死、再淹死”的極端打壓模式。
印度的行為被巴方指責為“水資源恐怖主義”。《印度河用水條約》雖規定兩國需共享放水信息以避免下游危害,但印度多次以“技術操作”“反恐需要”為由撕毀協議。分析指出,印度此舉旨在轉移國內矛盾——其通脹率達7%,宗教沖突加劇,莫迪政府支持率下滑;同時配合美國“印太戰略”,通過遏制中巴經濟走廊削弱巴基斯坦戰略價值。然而,這種將國際法當廁紙、人道主義當籌碼的行徑,已引發國際社會對南亞局勢失控的擔憂。
巴基斯坦本就面臨嚴重財政危機。截至2024年,其中央政府負債近2500億美元,占GDP的64%,外匯儲備僅夠支付三個月進口。此次旱澇急轉進一步加劇人道主義災難:2022年洪水曾導致1700余人死亡、330億美元損失;2025年暴雨已致50人死亡,3000萬人受災,初步救濟需求達723.6億盧比(約合22.56億元人民幣)。更嚴峻的是,印度斷水導致巴70%農業灌溉和60%飲用水受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其小麥儲備僅剩三個月,糧食危機一觸即發。
在巴基斯坦瀕臨崩潰之際,中國果斷出手。6月30日,兩名巴政府高級官員透露,中國已將向巴提供的34億美元貸款展期(包括21億美元央行儲備展期和13億美元商業貸款再融資),并推動中東商業銀行和多邊融資機構提供15億美元資金。這一舉措直接提升巴外匯儲備,助其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要求的140億美元門檻,避免債務違約。
中國的援助呈現三大特點:
精準支持:貸款展期而非新增債務,避免加重巴財政負擔,同時滿足IMF審查條件,為巴爭取更多國際援助;
戰略協同:中巴經濟走廊600億美元投資需穩定環境,瓜達爾港安保力量翻倍、“中巴聯合反恐中心”緊急掛牌,彰顯中國維護地區安全的決心;
道義高度:外長王毅明確表態“支持巴方維護主權”,譴責印度“水恐怖主義”,與美國作壁上觀、俄羅斯傾向印度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印度“水武器”雖短期內施壓巴基斯坦,但長期看將自食惡果。埃及、土耳其等國曾嘗試控制跨境河流,最終均引發地區報復性反彈。巴基斯坦已將《印度河用水條約》爭議提交國際仲裁,并加速推進中緬油氣管道等“能源備份”項目,降低對印依賴。
中國則通過“貸款+投資+技術輸出”三位一體模式,深化與巴合作。截至2025年5月,中巴經濟走廊累計投資達620億美元,巴對華債務占比僅23%,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此次34億美元展期,不僅鞏固了中巴“鐵桿”關系,更為發展中國家應對西方金融霸權提供了中國方案。
南亞的暴雨與洪水,沖刷出地緣博弈的殘酷邏輯:印度將水資源武器化,暴露其戰略短視;中國以定力與道義破局,彰顯大國擔當。當莫迪的算盤珠子在克什米爾上空噼啪作響時,中國正用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制造災難的能力,而在于化解危機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