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中南大學舉行一場特別的捐贈簽約儀式。9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執筆簽下捐贈協議,將所持湖南繼善高科公司的全部股權——這份價值3775萬元的畢生科研結晶,無償贈與中南大學。當校黨委書記易紅將捐贈證書鄭重交到他手中,全場掌聲如潮水奔涌。
老先生目光投向遠方,仿佛穿透六十余載光陰,看見了那個從瀏陽山野走出的青年:“1960年,我從靈官渡挑著一副擔子到中南工大,一頭是書,一頭是棉被。我來時一無所有,我的所有都是中南大學給的。”竹扁擔早已隱入歷史塵煙,可這份情誼,卻在歲月長河中沉淀為赤金。
這位讓中國地球物理勘探昂首世界的科學家,人生軌跡始終與中南血脈交融。他創立的“雙頻激電法”曾震動國際學界,儀器輕便卻可探地千米,為國家探明礦產價值超2000億元;他突破“廣域電磁法”,將探測深度推向八千米地心,一舉扭轉我國深地探測技術“跟跑”局面,探明資源潛在價值逾15000億元,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98年洪災撕裂大地,彼時正在巴西訪學的何繼善心急如焚。管涌滲漏造成潰堤,但缺乏有效的檢測方法。他歸國即率團隊扎進泥濘中,歷經數月磨礪創立“擬合流場法”,用于探測堤壩管涌滲漏隱患。即便年逾九旬,每逢汛期他仍如戰士聞令出征,以智慧為堤壩把脈。
科研豐碑之外,何繼善心中最珍視的身份始終是“先生”。執教一甲子,門下百余名博士碩士已成棟梁,“教書育人是人生主旋律,是我一輩子的事業。”面對年輕學子,他眼中總有光在躍動:“要尊重前輩,更要超越前輩——長江后浪推前浪,社會才能奔騰向前!”
他亦是行走的“科普燈塔”。一場場科普報告從三湘四水燃向全國,每一份講稿必親手打磨。
有人問他:“做科普會浪費時間嗎?”
何繼善語氣斬釘截鐵:“做科普,從來都不是浪費時間!國家的強大,需要大批科研人員拼命干。孩子們都是一張白紙,我的課要是能讓他們對科學感興趣,將來投身這個事業,這事兒就值了!”——他曾一周手寫百余幅“勵志墨寶”贈予學生,更抱著耗時十年譯成的反帝國主義作品《虎口拔牙》跑遍中小學,只為把“愛國”兩個字刻進娃娃們心坎里。
自畢業后扎根中南大學任教,何繼善便再未離開這片熱土。捐贈儀式上,他那句樸素的告白重逾千鈞:“我到中南65年了,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只要中南大學好,我就高興!”——那根無形的扁擔,一頭挑著當年寒門學子的初心,一頭載著今日科研先鋒的擔當,在報國育才的長路上,鑄就了一座跨越時空的精神峰巒。
“今天的中南,傳承厚重使命,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奮楫前行。”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易紅表示,學校將切實用好捐贈資金,培養更多創新人才,推動學校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全媒體記者 劉家璇
微信改版了
現在刷到我們的推文全憑緣分
拜托大家把三湘都市報“設為星標”
讓我們的緣分更深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