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段時間我不是在老家嘛,
平時宅得要命,一出門卻看見村口新開了一家——臺球廳。
問了下,說是過年就開了,我終于才意識到:自己還是太宅了。
但更魔幻的是這家店的氣質,
叫“臺球廳”有點抬舉,實際上更像“鄉村賽博會所”:
門口貼著閃閃發光的彩燈字,玻璃門后,藍紫光一照,像要通往什么“異世界入口”。
幾張球桌锃亮,旁邊堆著飲料音響——一股“夜生活迷之豪華感”。
更魔幻的是,
進出這地方的,全是一群二十出頭的小伙子,
人字拖、煙桿嘴,身上散發著一種“混著混著就天亮了”的氣質。
這景象說不上不適,但確實不對勁——
一個背靠玉米地的小村莊,冒出這么個都市夜場既視感的場所,多少有點“不倫不類”。
直到幾天前:
某車來了,藍燈一閃,三四個“帽子”進店盤問幾個小伙子。
第二天,門一鎖,歇業;
第三天,繼續關門;
第四天,開門了,沒一個人。
我這才反應過來——
這可能不是臺球廳的問題,這是“人”的問題。
2
先說個背景:
我們村,以前年輕人基本一個方向:往外跑。
·初中沒畢業就出門打工;
·學點技術去工地、進廠、跑外賣;
真正愿意死心塌地待在村里的?少之又少。
但現在,村里不但年輕人回來了,還搞起了這種臺球廳“新商業”。
這不反常嗎?
一點都不。
首先啊,城市太貴了,老家太“舒服”了
別看城市工資高,租房一刀、交通一刀、水電一刀——工資還沒捂熱就被割成幾塊。
年輕人卷幾年發現:在城市活著,是為了“還能活著”。
再加上這幾年,形勢咋樣大家心里都有數,很多小廠子都面臨生存危機——年輕人的存活,成了大問題。
而老家不一樣,吃住有人管、沒房貸沒社交壓力,回到村里,哪怕失業也是一種“體面”。
而且我們這,很多人是初中輟學、技術也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
這種人去了城市干了幾年發現:輕松的工作找不到,還得靠出賣體力來掙錢。
那還不如回村,做回“老家大哥”。
當然了,還有一部分人是被“田園騙局”洗腦。
平臺上流量:
“月入3萬回村種田!”
“辭職回鄉,一天只干4小時!”
理想是“在落日余暉中端咖啡”,
現實是“在玉米地旁邊賣飲料”。
你要真信了,就很容易變成那個空臺球廳里的“坐班選手”。
3
你說這群年輕人,在村里,到底在干嘛?
一句話總結:
不上班,不下地,扎堆“混著等機會”。
起得比雞晚,睡得比狗晚,
白天泡會所,晚上打手游,
嘴上說著“在規劃”,其實一整天沒干一件正事。
說好聽點是“自由職業者”;
說難聽點是“社會閑散人口候補”。
他們對現實沒期待,對未來無目標,但對“如何不上班還能有錢”這事,研究得頭頭是道。
最要命的是,一群人一湊在一起,氛圍就變味了:
一開始打球,后來打牌;
一開始聊天,后來搞投資(你懂的那種);
一開始喝飲料,后來兌假酒。
當“無序聚集”碰上“管理真空”,問題就不遠了。
很多人會說:不就是臺球廳嗎,至于嗎?
但別忘了:
在農村,臺球廳從來不是單純的“娛樂設施”。
它更像一個“灰區聚點”——
沒執照:說開就開,沒人管;
沒限齡:初中生照進不誤;
沒監管:白天黑夜都在搞。
別說有多干凈,
有些臺球廳干脆就成了:賭博窩點、小貸據點、甚至“送貨”中轉站。
更別提刑法上寫的那些東西了,這些事哪天爆出來都不奇怪。
帽子上門,是趨勢更是必然。
4
你以為帽子來了,查完就沒事了嗎?
錯。
臺球廳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是:
農村里,聚集了一大批“不上不下、無所事事”的年輕人。
他們不上學,也不想打工;
他們不想搬磚,也沒能力創業;
他們既不歸屬于城市,也不接納農村。
說他們是“邊緣人群”,都抬舉了——他們更像是“自我放逐”的一代。
這一代人,看似平靜,但一旦失控,就是下一個“社會新聞”的主角:
詐騙、賭博、尋釁滋事、甚至極端事件……
很多案子背后,都是這樣的背景畫像。
所以,
別小看臺球廳,那或許就是信號燈。
告訴我們:
底層的年輕人,可能正在失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