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上,成員國計劃進行大規模軍備擴張。德媒《柏林日報》采訪了中國學者王子辰,他在采訪中警告北約不要刻意升級針對中國的緊張局勢。相關報道編譯如下:
俄烏沖突爆發后,北約進行了多項戰略調整,而中國也成為北約關注的對象,被視為挑戰“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的“系統性競爭對手”。
這一評估也對北約的軍事定位產生了深遠影響。峰會決定,到2035年,成員國必須將至少3.5%的國內生產總值用于國防,1.5%投入軍事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總計將軍費開支提升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
中國如何看待北約的這一選擇?《柏林日報》采訪了中國政治學者王子辰。他認為,北約的戰略調整是一種充滿危險的誤判,并警告不要蓄意激化對華緊張情緒。
▲圖源: Aaron Favila/AP/dpa
“北約手上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王子辰在接受《柏林日報》采訪時表示。他所指的是1999年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遭轟炸事件,造成三名中國記者遇難。他表示,此事至今仍是中國難以抹去的創傷。此外,他強調:“中國從未威脅或攻擊過任何北約國家。”如今,北約卻基于意識形態考量,構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以維持其在北大西洋以外的全球影響力。
他指出,北約正超越其原本的地緣政治范圍,并向印太地區延伸。他認為,北約與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的合作,并非出于防御需要,而是意在遏制中國的崛起。“這不是防御,而是遏制。”王子辰說。
▲圖源: berliner-zeitung
王子辰強調,西方反復引用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存在嚴重問題。該理論由美國政治學家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但近年來遭到越來越多中國學者的質疑。他指出,中國高層已明確表態,中美之間并非不可避免地走向沖突。王子辰認為,中國不會接受“對抗不可避免”的敘述,而華盛頓也非常清楚戰爭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當前,兩國間的經濟關系依然是穩定雙邊關系的關鍵。
目前,中國與北約的對話渠道嚴重受阻,雙方缺乏互信。盡管仍維持軍事層面的對話機制,最近一次是在2024年春季于北京舉行的會晤,但這些對話層級較低、缺乏規律性,也欠缺戰略深度。
在中國的視角中,北約早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防御性聯盟,而是一個具有擴張意圖的地緣政治行為體,是維系西方主導地位的工具。北約的東擴、戰略定位調整以及對“共同價值觀”的強調,在中方看來均構成挑釁行為。王子辰指出,北約“非法地介入”了遠離其最初授權范圍的地區。
▲圖源:wdr
他認為,北約尚未克服“冷戰思維”。 “北約沒有聚焦于現實的安全政策需求,而仍固守幾十年前的意識形態框架,結果是舊沖突未解,新沖突頻發。”
此外,在他看來,盡管特朗普為北約設定了多個未來發展目標,但北約向亞洲擴張的行為卻與特朗普的實際政策立場相違背。
目前,中國正戰略性地加強與西方之外國家的合作,例如通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或上海合作組織,試圖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對西方秩序的平衡。王子辰明確表示:“如果北約真的想要和平與穩定,就應遠離亞洲——并重新認真對待其作為防御性聯盟的角色。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編譯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