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北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五塊錢能端來一大盤金燦燦的黃糕。這糕由蒸熟的黍面揉制而成,黍可是位列五谷的古老主糧,黏性極高。
夾一小塊入口,扎實勁道,微苦中帶著香甜,卻越嚼越粘,腮幫子直打顫??蓜e貪吃,三筷子下去,肚子能脹一整天,再無緣其他山西美食了。
吃黃糕講究“囫圇吞棗”,夾一塊在菜湯里一蘸,稍嚼就一口悶,胃里立馬踏實。
為了配這扎實的糕,晉地人研發出百樣配菜,折射出千萬種晉地味道。簡單的有雞蛋碰糕,白煮蛋調上醬油醋料汁,盡顯山西“醋老醯兒”本色。豪華版當屬“黃糕泡肉”,雁北羊雜湯咕嘟冒泡,糕蘸湯就酒,肥美無比。
素糕太過硬核?試試炸油糕,胡麻油讓素糕披上金裝,外脆內軟香味濃。
剛炸出鍋的“現糕”外脆內軟,捂倆小時成“圍糕”,七分筋道三分綿。吃不完的糕第二天煎一煎灑白糖,又軟又糯,小孩見了直咽口水。
逢年過節、迎親待客,餡糕是不二之選,豆餡、菜餡、髓油餡花樣繁多。豆類加糖搗餡做成月牙狀,軟糯可人;菜餡主打地皮菜配萬物,口感爽利。
髓油餡糕最是重磅,牛羊骨髓油、糖水、堅果匯聚,成了“碳水炸彈”。黃米在山西用途廣泛,蒸棗糕喜慶,適合喜宴;年節少不了油炸紅豆糕。
晉南名點泡泡油糕,也有黃米版本,豬油紅糖作底,柔順香甜不遜色。
對山西人來說,黃糕早已不是單純美食,而是有著“步步糕升”的吉祥寓意。
“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糕是對安穩的祈愿,也是生活的活色生香。
山西是雜糧大省,山地丘陵多、氣候干旱,天然適合種黍這種耐干旱作物。
早在7000年前,晉南盆地就開始種黍,如今它依然在晉北大地茁壯生長。黃糕的硬核吃法還風行于河北張家口、內蒙古河套地區,藏著文化認同。走出山西,黃米在北方大地也不陌生,甘肅的“燈盞兒”、陜北的黃饃饃都有它。
內蒙古的黃米涼糕成了夏日甜點,東北的粘豆包更是離不開黃米,連接著味蕾。
從《詩經》里走來的黍,成就了山西硬核碳水王者黃糕,連接著北方人的舌尖心尖。這一口黃糕,是山西人刻進骨子里的飲食智慧,也是北方大地的味覺記憶。黍米香里藏著千年煙火,一塊黃糕,便是北方大地的味覺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