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前期家庭追求的貴重物品有所謂"三大件",指的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隨著經濟發展家電逐步興起,八十年代后期冰箱、彩電、洗衣機陸續出現。到九十年代結婚時,?彩電、影碟機、音響?構成典型的“新三大件”,是經濟寬裕家庭的婚嫁標配,音響尤其代表生活品質的提升。音響在九十年代嫁妝中的普及度與家庭經濟水平直接相關,并非所有家庭都能配置,但已成為衡量婚嫁“面子”的重要符號,換句話說中國的第一波音響普及,并非純粹拿來享受音樂。
另一個例子是同時期鋼琴熱開始席卷中國,家庭里有一架木制的鋼琴,有一個學鋼琴的孩子,是一件時髦又體面的事情。市面上數之不盡的鋼琴教培機構和宣傳標語,暗示著家長們只要把金錢和精力投入到這架大機器上,就會獲得理想的未來。在最高峰時期,多家機構曾出具報告顯示,中國學琴兒童總數達3000萬。然而,從兩年前開始,鋼琴銷售突然急劇下滑進入頹勢,至今仍未消解。今年,國內規模最大的鋼琴發布財報,出現上市12年來首次虧損。國內一些小型鋼琴廠面臨倒閉,有接近200年歷史,堪稱世界八大頂級鋼琴品牌之一的德國高天(Grotrian)鋼琴都傳來破產重組的消息。市場萎縮、銷量下滑、庫存積壓,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壓垮了這家百年企業。
原因當然很多,消費降級和學科導向轉變的潮流下,計算機、科技、體育類的培訓變得很熱門,成為了“中產家庭必備三件套”,而鋼琴教育則變得遠離剛需,頗為奢侈。家長精打細算后只能投資在跟學習直接相關、能快速看得見投入的目標上,譬如數學、英語等培訓班。而且,小孩練琴是個“費媽”“費爸”的工作。父母不僅要管接送,督促孩子,還得陪著練習和了解進度。鋼琴的入門不難,但是枯燥,越學越難,越難越不容易練。一些家長說,“不練琴的時候父慈子孝,練琴的時候雞飛狗跳”,可見鋼琴教育是一件舉全家精力完成的事情。
回到正題上,為什么一些音響迷后來會退燒?關鍵原因是沒有真正熱愛音樂,起心動念可能是追趕時髦,比拚面子,而不是追求音樂帶來的心靈感動。所以碰到環境風吹草動,或者自己索然無味,就干脆放棄音響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很難把音響玩好,哪怕一大堆專家在短視頻吹噓指導,家里音響的聲音始終不是自己喜歡的,慢慢地就覺得煩了,沒意思了。再一個因素是音響器材的價格離開正軌越來越遠,動輒數十萬或百萬元的消費才能進入Hi-End領域,門坎實在太高了。呼吁讓孩子從小培養音樂美育,別把欣賞音樂當成學鋼琴,要體驗樂趣而不是練技巧,要陶醉音樂而不是拿加分,讓音樂變成一輩子的好朋友。這樣即使不買貴價音響,即使缺少好的聆聽環境,為了音樂是永遠不會退燒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