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行業,越來越卷了。
有的品牌打價格戰,有的主打服務升級,“火鍋一哥”除了變身“夜店”卷氛圍感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還選擇了一條看似樸素、實則別有深意的路徑:做拌飯。
沒錯,就是那個你熟悉的海底撈,最近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多個城市,悄悄上線了一百多家“海底撈·拌飯”外賣店。
為此有人調侃道,“海底撈火鍋吃不起,但拌飯吃得起。”
這看似低調的拌飯,其實是海底撈一次充滿野心的出擊。當火鍋主業的天花板漸顯,餐飲巨頭要如何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海底撈的答案是:靠“特色”破局。
海底撈再次加碼子品牌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新開的拌飯外賣店時,你會發現它們背后有著一整套嚴密的商業設計。
產品結構上海底撈·拌飯涵蓋撈飯、拌飯、炒飯和蓋碼飯四大系列,共19款主食。
●圖源:小紅書
包括“番茄牛肉粒撈飯”“香辣蝦仁蓋碼飯”“黑松露牛肉炒飯”等,配菜多樣、賣相在線,價格集中在25-38元,整體對標小火鍋、冒菜、便當等外賣剛需品類。
戰略上以“外賣子品牌”形式獨立運作,單獨開設運營,形成獨立流量入口。
況且,這也不是海底撈第一次用子品牌破局。
早在2022年,海底撈就已經重塑外送體系,組建了社區營運事業部,整合堂食、零售、自提與線上商城。
2023年又推出了“海底撈·下飯火鍋菜”,在火鍋原料基礎上直接切入快餐市場,沒想到單店月銷就能破萬。
此次“海底撈·拌飯”的推出,更是將原本受歡迎的DIY吃法(如“番茄鍋底+牛肉粒+米飯”)進行商品化、標準化,從而構建出一套低客單價、高復購率的新業務模型。
●圖源:小紅書
財報顯示,2024年海底撈外賣收入為12.54億元,同比增長20.4%。拌飯業務的上線,正是在火鍋外送之外開辟的另一條“熱飯經濟”增長通道。
近些年,海底撈在子品牌上做得熱火朝天。
2024年啟動的“紅石榴計劃”在短時間內孵化出了11個新品牌,包括“焰請烤肉鋪子”“火焰官”“小嗨火鍋”等,覆蓋了從正餐、快餐到地方特色的全品類業態。
●圖源:南方新消費
截至去年年末,旗下其他餐廳共實現收入4.83億元,同比增長近四成。
這也是海底撈近幾年最值得關注的變化之一——不再“守著火鍋賣火鍋”,而是將增長焦慮移植到副牌擴張上,在放大品牌影響力的同時,通過多點布局來增強抗風險能力。
當然,失敗的子品牌也不在少數,26個品牌中有一半以上歇業,但這并不妨礙海底撈像臺永動機一樣持續孵化。
盡管這些副牌收入占比僅有1.1%,但在火鍋主業增長乏力時卻能撐起想象空間,在下一個風口來臨時或可占據先機。
一年加盟13家,少得離譜
海底撈自2024年3月開放加盟以來,截至年底共收到超過2萬份加盟申請,但真正落地的只有13家。
其中有10家是老店轉讓,真正的新開門店只有3家,這速度放在餐飲界,和烏龜跑步沒啥區別。
但就是這堪比“餐飲界的哈佛錄取率”,恰恰反映了海底撈對加盟的謹慎。
首先,海底撈設置了極為嚴苛的準入門檻:不接受貸款加盟,投資資金需不低于1000萬元;還要有地方物業資源、企業管理經驗,甚至還需三輪面試,最后一輪由核心高管親自把關:不看你有沒有錢,而是看你是否認同海底撈的價值觀。
●圖源:海底撈官網
“我們不是開加盟,而是辦事業。”海底撈董事會副主席周兆呈如是說。
其次,海底撈采用了“強托管”模式。加盟商只出錢、不管事,運營管理權全權歸海底撈。
換句話說,不管你是誰,都不能對門店經理下達任何指令。
這樣的模式好處是,能保證服務質量不縮水、品牌調性不崩塌。壞處也很明顯:擴張速度慢,加盟商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也難以一概而論。
這套加盟邏輯顯然不是“跑馬圈地”的打法,更像一種“高凈值理財產品”:有門檻、有門道,更重要的是有安全感。
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底撈選擇放緩節奏,就是為了避免重蹈2020年激進擴張的覆轍。那一年,海底撈一口氣新開500多家門店,最終虧掉41.6億元。
所以現在的它,寧可慢,也要穩。
●圖源:海底撈
從財報來看,2024年海底撈營收427.55億元,凈利潤47億元,自營門店關閉70家,翻臺率重新站回4.1次/天,加盟業務雖然僅僅貢獻了1670萬元收入,但也為未來的增長埋下了伏筆。
更重要的是,在這13家加盟店中,70%分布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這意味著海底撈正在用加盟撬動下沉市場的增長紅利。
這個人口占比70%、消費增速最快的板塊,正是未來餐飲行業最大的戰場。而加盟,只是海底撈打通這個戰場的第一步。
海底撈的“男仆誘惑”
熟悉海底撈的朋友應該知道,它最出圈的特色可能不是菜品,而是“演出”。
從去年引爆社媒的科目三,到今年推出的“男仆服務員”“男模夜店”式門店,海底撈正在用一種極具網感的方式,刷新人們對火鍋的認知。
晚上10點后,原本溫馨的用餐區秒變夜店:DJ臺亮起霓虹燈光,穿男仆裝的服務員扭動腰肢,八塊腹肌的型男咬著衣角熱舞......熒光棒在火鍋桌間揮舞,活脫脫一場“火鍋+夜店”的混搭派對。
●圖源:小紅書
在深圳、杭州等城市,不少消費者已經愛上了“夜店風”的海底撈,甚至有顧客表示排隊1小時不是為了吃火鍋,而是為了看帥哥跳舞。
“不是男模點不起,而是海底撈更有性價比。”這句出網絡梗精準點出了“男色經濟”的商業邏輯。
細看下來,海底撈沒有走高價男模路線,而是用“服務員+打工人身份+貼臉互動”制造了更強的沉浸式體驗。這既是一次品牌人格化的演練,也是火鍋與娛樂跨界的試水。
而“男色經濟”恰好揭示了年輕人消費情緒的新趨勢:氛圍感大于口味,參與感勝于性價比。
●圖源:小紅書@船長的調酒日記
在這方面,海底撈顯然跑得比同行更快一步。相比老鄉雞靠店長喊麥、太二酸菜魚靠冷臉服務,海底撈把服務做成了一場秀,把吃飯變成一場戲。
數據顯示,夜宵時段客流同比提升10%,女性顧客占比超七成,有門店靠這招實現夜間營收翻倍。
當然,這種出圈也是有代價的。
以高顏值男員工作為服務賣點,雖然能快速吸引眼球、增加流量,但在本應以菜品和服務為核心的餐飲行業,過度依賴“男模” 噱頭,難免給人本末倒置之感;
同時,將男性外貌作為營銷工具,也存在物化男性、強化“顏值即價值” 刻板印象的風險;
在實際服務中,男模的互動表演若尺度不當,不僅容易打擾顧客用餐,還可能模糊服務邊界,讓雙方都陷入尷尬。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這類營銷逐漸成為行業套路,反映的或許是企業創新力的匱乏,以及對商業本質和社會價值觀的偏離。
所有的特色,終將回歸商業本質
今年年初,上海外灘門店發生的“撒尿事件”,一度登上熱搜。據預測,僅賠償費用就高達1500萬元至1800萬元。
這被稱為“史上最貴的一泡尿”說明了,無論有多少特色營銷,食品安全和服務品質才是根基。
正如海底撈高管所言:“2025年不拼開店數量,要拼生存質量。”
靠服務起家、靠特色出圈的海底撈,終究還是要回歸兩個基本面:品質和體驗。
要知道,特色只是敲門磚,品質才是承重墻。
消費者可以為新鮮感買單,但最終留住人的,還是碗里實實在在的菜品以及服務員恰到好處的貼心。
從拌飯外賣到男色營銷,海底撈的特色突圍戰確實打出了新意,但真正能支撐萬億市值的,永遠是那句“服務至上”的初心。
*編排 | 黃家俊 審核 | 黃家俊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2000萬品牌經理人內參!
聚焦頭部與標桿,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專訪微信:jiangnan254(備注:專訪)
百萬品牌經理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