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多城市還在為傳統商圈的振興難題絞盡腦汁時,廣州已上演了一場令人矚目的商業“核聚變”:打造1處全國示范步行街、2處全國示范智慧商圈、4處全國示范智慧商店;2023-2024年,新增超30個商業載體,商業面積擴容199.2萬平方米;2024年,高端商業項目入駐數量領跑全國。
而這還不是終點,據贏商網不完全統計,2025年,27個商業項目蓄勢待發,185.5萬平方米的商業新空間即將亮相。這座千年商都,正憑借“多核商圈”戰略,不斷突破商業發展的天花板,其背后,是“政策杠桿”與深厚“商貿底蘊”碰撞出的強大能量。
打破單核僵局
五大商圈組團崛起,重構商業版圖
在贏商大數據公布的2024年全國商圈商業力TOP100中,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脫穎而出,位列第三。尤其在高級次商業載體入駐數量這一核心指標上,憑借8個高級次商業載體的亮眼成績,登頂全國。然而,廣州商業的精彩遠不止于此。
曾經的“配角”商圈如今紛紛嶄露頭角。北京路步行街巧妙融合老字號與奢侈品,實現華麗逆襲;萬博商圈憑借華南首座K11 Select,成功吸引大批年輕消費者;廣州塔-琶洲商圈以“會展 + 商業”的創新模式,開拓出全新消費場景;金融城-黃埔灣商圈依托密集布局的高端商業綜合體,打造商務消費新地標;就連老工業區聚龍灣,也因太古項目未開業便已熱度飆升。如今的廣州商業版圖,“多核驅動”態勢愈發明顯,告別“一商圈獨大養活一座城”的舊模式,邁向“一座城孕育多個頂流商圈”的新格局。
這一商業格局的重大轉變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廣州市商務局發布的《廣州市重點商業功能區發展規劃》就打破傳統思維,摒棄“攤大餅”式發展路徑,創新性提出培育“5 + 2 + 4”多層級商圈矩陣的戰略規劃。2025年4月,《廣州市促進商圈高質量發展意見》進一步深化這一戰略,通過優化商業空間供給、推動業態創新融合、打造特色消費場景、提升商圈環境品質、優化商圈交通組織、創新商圈管理模式等六大系統性工程,形成了商圈高質量發展的完整政策體系。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華潤置地大膽布局非傳統商圈白鵝潭,斥資打造26.9萬平方米的萬象城,正是看中了“一江兩岸”規劃中政府承諾的軌道交通樞紐等重大配套設施;K11集團在珠江新城升級重奢旗艦店的同時,提前布局萬博商圈,以“藝術展覽 + 設計師潮牌”的創新組合,精準鎖定新興高凈值客群。政府與企業的攜手發力,正在重新勾勒廣州的商業地圖。
億元資金撬動數十億效應
廣州商業的精明算盤
在天河路商圈,商戶們通過智慧大屏實時調整營銷策略—1000萬元的數字化升級專項資金,讓這個“華南第一商圈”實現了精準的客流分析,“天河購物節”線上話題曝光量更是突破億人次。這僅僅是廣州商業“精明賬本”的一個縮影。
三年來,廣州以1億元政府資金為“支點”,成功撬動起一場商業升級的“乘數效應”。通過精準扶持特色業態、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商圈升級、以創新政策吸引行業巨頭入駐,最終拉動社會總體投資超30億元,推動廣州商圈實現從“單核”到“多核”的質變。
廣州市商務局還積極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國內外優質資源與重點商圈的融合創新,以“資金+生態”雙輪驅動模式取得顯著成效。以北京路商圈為例,2024年,政府資金投入與帶動投資額的比例高達1:24,商業創新成果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值得關注的是,許多新業態由年輕創業者運營,充分展現出商業生態系統強大的自我造血能力。從單純“給資金”到著力“造生態”,廣州正在重新定義城市商業發展的底層邏輯。
夜幕降臨,乘坐珠江游船,兩岸光影交錯。從沙面充滿歷史韻味的歐式騎樓,到琶洲璀璨奪目的LED天幕,從傳統的涼茶鋪到潮流的K11,廣州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時尚的完美融合,書寫著商業文明的嶄新篇章。
來源:南方+、廣州商務
你與洞察行業的距離只差一個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