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病毒式傳播的頭條新聞經常宣稱人工智能使我們變得愚蠢和懶惰。但研究比這復雜得多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ChatGPT 等人工智能程序的用途顯而易見。學生們用它們來撰寫學期論文。辦公室職員們請它們安排日程并幫忙撰寫報告。家長們則讓它們為幼兒創作個性化的睡前故事。
在我們的大腦中,人工智能的持續使用如何塑造思維仍不清楚。
獲取海量知識的依賴性不斷增強,科學家們正在競相了解大型語言模型程序(LLM)的頻繁使用對我們的大腦有何影響——他們擔心這些程序會削弱我們的認知能力,并抑制我們思想的多樣性。
本月,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發布一項研究后,聲稱人工智能正在讓我們變得愚蠢和懶惰的新聞標題在網上瘋傳。盡管研究人員警告稱,這項研究以及該領域的其他研究尚未就人工智能是否正在以有害的方式重塑我們的大腦得出確切結論,但麻省理工學院的這項研究以及今年發表的其他一些小型研究提出了令人不安的暗示。
英國一月份公布的一項針對 600 多人的調查研究發現,“頻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因為年輕用戶尤其經常依賴這些程序作為日常任務的替代品而不是補充品。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上周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土耳其高中生在接受 ChatGPT 式輔導后,數學練習題的解答成績顯著提高。但當該程序被取消后,他們的成績反而比沒有接受過人工智能輔導的學生更差。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獲得了大量 關注——以及一些反彈——涉及研究人員 研究人員測量了主要由大學生組成的群體,讓他們在三個時間段內使用 ChatGPT 撰寫 SAT 風格的論文。他們的論文與使用谷歌或完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論文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為 54 位論文作者佩戴了覆蓋著電極的帽子,用于監測大腦中的電信號。
腦電圖數據顯示,使用ChatGPT的作者大腦參與度最低,并且“在神經、語言和行為層面表現持續不佳”。最終,他們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個人特色。閱讀這些論文的英語老師稱其“毫無靈魂”。“純腦”組表現出最強的神經激活和大腦各區域之間的聯系,“這與更強的記憶力、更高的語義準確性和對寫作的更堅定的自主性相關”。在第四節課中,ChatGPT組的成員被要求在不使用ChatGPT工具的情況下重寫他們之前的一篇文章,但參與者對之前的作品記憶甚少。
懷疑論者指出,該研究存在諸多局限性。他們認為,腦電圖測量的神經連接并不一定表明認知能力或大腦健康狀況不佳。對于研究參與者來說,風險也很低——例如,大學入學并不取決于完成論文。此外,只有18名參與者參加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測試。
麻省理工學院首席研究員Nataliya Kosmyna承認,這項研究的范圍有限,而且與網絡上關于該論文的熱門標題相反, 并沒有衡量ChatGPT是否讓我們變笨。這篇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她的團隊發布了初步研究結果,引發了關于ChatGPT的影響(尤其是對發育中的大腦的影響)以及硅谷快速推出強大技術的精神所帶來的風險的討論。
科斯米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也許我們不應該盲目地將這種文化應用于大腦脆弱的空間。”
發布ChatGPT的加州公司OpenAI尚未回應置評請求。(《華盛頓郵報》與OpenAI有內容合作關系。)
邁克爾·格利奇(Michael Gerlich ) 稱麻省理工學院的方法“非常出色”,并表示這表明人工智能正在增強所謂的“認知卸載”——即我們通過身體動作來減少大腦的負荷。然而,依賴LLM 的人并沒有卸載簡單的數據——比如我們曾經記住但現在存儲在手機里的電話號碼——而是卸載了批判性思維過程。他的研究表明,年輕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更容易將批判性思維的負擔轉移到LLM上,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技能缺乏信心。(“它已經成為我思考方式的一部分了,”一位學生后來告訴研究人員。)
“這是一個大型語言模型。你認為它比你更聰明。然后你就采用了它,”蘇黎世SBS瑞士商學院教授格利希說道。
然而,科斯米娜、格利奇和其他研究人員警告稱,不要妄下結論——目前尚未完成關于這項新興技術對認知影響的長期研究。研究人員還強調,人工智能的益處最終可能大于風險,這將使我們的思維更加自由,從而能夠應對更宏大、更大膽的思考。
根深蒂固的恐懼和創造力的途徑
擔心科技重塑人類大腦并非新鮮事。蘇格拉底曾警告說,書寫會使人健忘。20世紀70年代中期,教師們擔心廉價計算器可能會剝奪學生進行簡單數學運算的能力。最近,搜索引擎的興起引發了人們對“數字健忘癥”的擔憂。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教授薩姆·J·吉爾伯特表示:“不久前,我們還在擔心谷歌會讓我們變傻。現在,谷歌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擔憂就沒那么可怕了。” “ChatGPT 是一些擔憂的新目標。我們需要非常謹慎和平衡地解讀麻省理工學院這項研究的發現。”
麻省理工學院的這篇論文指出,ChatGPT 論文作者表現出了“認知債務”,即對此類程序的依賴取代了獨立思考所需的努力性認知過程。論文變得偏頗而膚淺。從長遠來看,這種認知債務可能會讓我們更容易被操縱和扼殺創造力。
但吉爾伯特認為,麻省理工學院關于論文作者的研究也可以被視為他所謂的“認知溢出”的一個例子,即舍棄一些信息,為可能更具雄心的想法騰出腦力。“人們在完成實驗者要求的論文寫作上投入的腦力較少,這不一定是壞事,”他說。“也許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大腦去做更有用、更有價值的事情。”
專家表示,從長遠來看,如果部署得當,人工智能或許能夠增強而不是取代批判性思維。
沃頓商學院對近1000名土耳其高中生進行的這項研究還包括一組學生,他們可以使用類似ChatGPT的輔導程序,該程序內置安全措施,提供教師設計的提示,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研究表明,這些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在獨立解決問題時,他們的成績與未使用人工智能的學生大致相同。
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交互研究所教授阿尼克特·基圖爾(Aniket Kittur) 表示,需要更多研究來找到塑造用戶行為和創建LLM的最佳方法,以避免損害批判性思維技能。他所在的團隊致力于開發人工智能程序,旨在激發創造力,而不是大量生產出平淡無奇的成品。
BioSpark的程序旨在幫助用戶通過自然界的靈感解決問題——例如,設計一個更好的自行車架安裝在汽車上。該程序不會使用平淡的文本界面,而是會顯示不同動物物種的圖像和細節來激發靈感,例如青蛙腿的形狀或蝸牛粘液的粘性,這些粘性可以模擬凝膠,用于固定自行車。用戶可以瀏覽相關的科學研究,像 Pinterest 一樣保存想法,然后向 AI 程序提出更詳細的問題。
“我們需要與這些工具互動的新方式,以釋放這種創造力,”基特爾說。“然后,我們需要嚴格的方法來衡量這些工具的成功程度。這只有通過研究才能做到。”
為人工智能公司提供咨詢的紐約科學和喜劇作家莎拉·羅斯·西斯金德(Sarah Rose Siskind)表示,關于人工智能程序如何增強人類創造力的研究正在急劇擴展,但由于公眾對技術的警惕,這一研究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西斯金德認為,公眾需要更好地學習如何使用和思考人工智能——她制作了一個視頻,介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擴展她的笑話庫并吸引新的受眾。她表示,她即將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探討 ChatGPT 在喜劇領域的實用性。
“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以比以往更強的同理心和專業度來理解我的受眾,”西斯金德說,“所以,創造力還有這些新的前沿。這一點確實值得強調。”
免責聲明:
本文所發布的內容和圖片旨在傳播行業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刪除。所有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加密市場具有高度風險,投資者應基于自身判斷和謹慎評估做出決策。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設為星標 避免錯過
虛擬世界沒有旁觀者,每個點贊都是創造歷史的像素
關注我,一起探索AWM?
2025-06-13
2025-06-12
2025-06-11
商業贊助
點擊下方 “目錄”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