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
蜱蟲 也來了
蜱蟲每年5月至7月最為活躍
近期有人身上突然發現了小黑點
粗看還以為
是長了新的色素痣
或者皮膚不小心抓破的結痂改變
注意了!千萬別抓!
抓了會加速感染!
容易被傳播多種傳染病
一、蜱蟲:名副其實的“吸血鬼”
蜱蟲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存在廣泛,“外號”很多,民間俗稱“扁虱”“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蜱蟲是節肢動物,屬于蛛形綱,身體無節,若蟲和成蟲有四對腿,幼蟲有三對腿。它們是一種專性吸血的體外寄生蟲,以一個或多個宿主(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人類)的血液為食,完全依靠宿主完成生命周期。
繼蚊子之后,蜱蟲是人類疾病的第二大傳播媒介。不吸血時,才米粒般大小,吸血后可如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堪稱“吸血鬼”!
二、蜱蟲叮咬后會出現哪些表現?
1、局部癥狀
蜱蟲叮咬后最常見的反應是叮咬處可能出現輕度的紅腫、瘙癢、疼痛感,部分叮咬區域出現硬結、丘疹或者潰瘍結痂改變。因為蜱蟲吸血過程可能會持續數小時,也可能被人發現的時候,蜱蟲還沒有脫落,外觀就是一個越來越大的黑色皮疹。
繼蚊子之后,蜱蟲是人類疾病的第二大傳播媒介。不吸血時,才米粒般大小,吸血后可如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堪稱“吸血鬼”!
2、過敏風險,嚴重可致命
部分敏感個體在被蜱蟲叮咬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蜱蟲的毒液出現過敏反應,比如后續出現蕁麻疹,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等情況。
3、蜱麻痹風險
甚至部分蜱蟲唾液毒素在蜱叮咬人體后 4-7 天開始引發“蜱麻痹”的情況,也就是大部分這類患者可能出現雙下肢進行性肌無力、步態不穩。肌無力的癥狀逐漸慢慢波及上肢、顱神經等,甚至可能出現呼吸肌無力,若不干預最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在蜱麻痹出現前,部分患者會出現感覺異常、乏力、易激惹、躁動、肌痛等前驅癥狀,但通常無發熱,沒有神經感覺或認知改變,所以一旦出現了明確的蜱蟲叮咬跡象,后續一周內都需要重點關注有無“蜱麻痹”的風險。
4、疾病傳播的風險
蜱蟲叮咬還可能導致一些疾病的傳播,比如:
● 萊姆病(通常容易出現關節炎、神經系統損害);
● 森林腦炎(一種病毒性疾病,可導致腦膜炎、癱瘓甚至死亡);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嚴重時可致多器官衰竭);
● 其他(巴貝斯蟲病、蜱傳回歸熱等)。
5、改變過敏體質的風險
另外,蜱蟲叮咬可能會改變患者的過敏體質,使得部分人在蜱蟲叮咬后可能對某些紅肉過敏(紅肉主要是指牛肉、羊肉、豬肉等),導致進食紅肉后可能存在遲發性過敏反應。
三、蜱蟲容易在什么季節?哪些區域出沒?
蜱蟲活動受溫度和濕度影響顯著,春夏季特別每年5月至7月是蜱蟲叮咬和蜱傳播疾病的高發期。
蜱蟲多在白天活動,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此時溫度和濕度較適宜其尋找宿主。
蜱蟲偏好出沒在草地、灌木叢、森林邊緣、牧場及農田等植被茂密、宿主(鼠類、家畜)豐富的區域;人工環境比如城市公園、綠化帶、寵物活動區等也可能存在蜱蟲,尤其是寄生在犬類體表的微小牛蜱。
最容易被蜱蟲叮咬的高危人群主要是農民、采茶工、林業工作者等長期接觸野外環境者;但近幾年隨著戶外旅游和露營活動大熱,進入山區、林地的游客,特別是兒童游客也經常被報告遭蜱蟲叮咬。
蜱蟲偏好叮咬皮膚薄且隱蔽的部位,如頭皮、耳后、腋窩、腹股溝、腳踝等,兒童皮膚嬌嫩更易被叮咬,所以一定要注意防蜱蟲!
四、遇到蜱蟲怎么辦?
遭遇蜱蟲叮咬:冷靜!勿拔!
一旦發現皮膚上有正在吸血的蜱蟲(可能像小黑痣或小血痂),禁止以下錯誤操作:
用手硬拔(易致口器斷裂體內)
拍打、捏爆蟲體(增加病原感染風險)
火燒、涂油/酒精(刺激蜱蟲分泌毒素)
正確移除蜱蟲的步驟:
準備工具:優先使用尖頭鑷子(醫用精細鑷或專用除蜱鑷)。若無,可用細線或牙線替代。
精準夾取:用鑷子盡可能貼近皮膚表面,穩穩夾住蜱蟲的頭部或口器根部。避免夾到鼓脹的腹部(防止擠壓)。
垂直向上,穩定發力:保持鑷子垂直于皮膚表面,用穩定、均勻的力度將蜱蟲筆直向上緩慢、持續地拔出,切忌旋轉、扭動或左右搖晃。
檢查完整性:移除后,仔細檢查蜱蟲是否完整(口器是否殘留皮膚內),并檢查皮膚叮咬處有無殘留。
處理傷口:用肥皂水(或碘伏、酒精)徹底清洗叮咬部位及雙手。
處理蜱蟲:可將取下的蜱蟲用膠帶緊緊粘住、放入密封容器或用酒精浸泡處死。不建議徒手捏死。若后續就醫,可將蜱蟲帶給醫生以便識別種類。
記錄時間:記住被叮咬的日期和時間,密切觀察后續反應。
蜱蟲移除后:密切觀察,及時就醫
注意觀察蜱蟲咬傷的3大危險信號(潛伏期3-30天):
皮膚癥狀:叮咬處持續紅腫、潰爛,或出現游走性紅斑(“牛眼狀”紅圈)。
全身癥狀:發熱(>38℃)、頭痛、肌肉酸痛、乏力。
嚴重并發癥:意識模糊、出血傾向(鼻血/牙齦出血)。
如出現下列情況應立即就醫:
蟲體未完整取出;
72小時內出現發熱/皮疹;
兒童/老人/孕婦被咬;
身處蜱傳疾病高發區(如山區、林場);
出現“牛眼征”紅斑;
傷口化膿或全身不適。
五、科學防護:遠離蜱蟲三原則
戶外防護:物理與化學屏障相結合
穿淺色長袖衣褲,并扎緊袖口、褲腳,以做好物理防護;
在裸露的皮膚上噴涂含15%避蚊胺的驅避劑,可有效防護約4小時;
對鞋底、褲腿等易接觸地面和草叢的部位噴灑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
減少在草地、灌木叢、樹林等環境的停留時間,不要直接坐臥草地。
歸家檢查:細節保安全
及時淋浴,沐浴時要重點檢查頭皮、耳后、腋窩、腹股溝、臀部等隱蔽部位;
定期為寵物驅蟲,同時仔細檢查寵物的體表。
環境治理:源頭滅隱患
清理庭院及周邊的雜草,保持環境干燥整潔;
填塞禽畜圈舍的縫隙,定期噴施藥劑于物體表面,使藥物能夠長時間附著,達到長效防制病蟲害的目的。
來源|上海攻略通、 網絡、廣東民生DV現場、疫苗中國、武漢市第三醫院、黑龍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邵逸夫醫院、安徽疾控
&內容推廣&&OK& &本地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