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仲夏時節,走進雨城區東城街道青江村,漫山遍野的桃林已掛滿沉甸甸的果實。紅白相間的桃子壓彎了枝頭,果農們穿梭其間,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桃子長勢特別好,我家12畝桃園預計能收入15萬元!”種植大戶彭永康一邊忙著疏果,一邊樂呵呵地說。
這個依偎在張家山腳下、濆江河畔的村莊,正在續寫它的"桃花傳奇"。從鼎盛時期的“桃花山桃花節萬人空巷”,到產業衰退后的“門庭冷落”,再到如今的“重煥生機”,青江村的振興之路,恰如那經冬復歷春的桃樹,在經歷風霜后綻放出更絢麗的花朵。
桃花記憶:三十年沉浮錄
“首屆桃花山桃花節那天,3米寬的山路擠得水泄不通,那場面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青江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王柯小心翼翼地翻開那本珍藏多年的相冊,泛黃的照片上,蜿蜒的山路仿佛一條流動的彩帶,游人如織,摩肩接踵。他的手指輕輕撫過照片上那些模糊卻熟悉的身影,聲音里滿是懷念:“那時候,從山腳到山頂,到處都是賞花的游客,農家樂的桌子從早擺到晚,都坐滿了慕名而來的客人。”
王柯繼續翻動著相冊,指著另一張照片說:“看,這是1999年桃花山桃花節時的盛況。那時候我們村的桃樹種植面積已經突破2000畝,每到三月,整個山頭就像披上了一層粉色的錦緞。”他的眼神漸漸明亮起來,“桃花山桃花節和采摘節期間,日均游客量輕松破萬,村里的土特產根本不愁賣。”2008年,隨著龍井山公路的通車,青江村迎來了又一個發展高峰。“公路通車那一年,村里一下子冒出來30多家農家樂。”王柯笑著說,“最紅火的時候,連村里大媽做的桃花餅都能賣脫銷。”然而,好景不長。王柯翻相冊的手也慢了下來。“后來,老桃樹開始退化,品種又單一,游客一年比一年少。最困難的時候,桃園里雜草長得比人還高,農家樂門可羅雀,很多都關門了。”
2015年,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桃花山桃花節被迫停辦。“那一年,村里的桃樹面積縮減了近七成。”王柯合上相冊,長嘆一口氣,“看著祖祖輩輩經營起來的桃園日漸荒蕪,我們這些村干部心里比誰都難受。”
重振之路:科技賦能產業新生
轉機出現在2021年的春天。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青江村迎來了希望的曙光。村兩委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振興“組合拳”,通過土地流轉整合出55畝連片示范基地,引進“錦繡黃桃”“蟠桃”“白鳳”等6個優質新品種,栽植桃樹5000余株;創新“集體供苗+農戶種植”模式,向150戶村民免費發放優質桃苗1.3萬株;更與四川農業大學、區農業農村局建立長期合作,邀請專家團隊駐村指導,把科技送到田間地頭。
在村兩委和種植大戶彭永康的示范帶動下,村民們重拾信心,紛紛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種上了桃樹。“這些桃樹,比自家孩子還金貴。”正在果園里忙著疏果的張姐擦了擦額頭的汗珠,臉上綻放出幸福的笑容。她小心翼翼地調整著枝條間距,生怕碰掉一個幼果。“去年我家領到的80株'錦繡黃桃'第一次掛果,就增收了2萬多元。”更讓她開心的是,村里成立的勞務合作社讓她既能照顧家里,每月還能在村集體經濟的桃林里務工,每月務工費能達到2000余元,穩定的收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漫步在青江村的田間地頭,處處可見生機勃勃的景象。經過兩年多的精心培育,全村桃樹種植面積已恢復至1000畝,預計今年鮮桃產量將突破100萬斤。站在山坡上遠眺,層層疊疊的桃林郁郁蔥蔥,青翠的果實掛滿枝頭,在陽光下閃爍著希望的光芒,預示著又一個豐收的好年景。王柯高興地算了一筆賬:“光是村集體的80畝桃林,今年就能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帶來20余萬元。隨著桃樹逐年進入豐產期,村集體經濟收入還會持續增長,村民們的腰包也會越來越鼓。”說這話時,他的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農旅融合:老節慶玩出新花樣
今年春天,沉寂多年的桃花山桃花節以全新姿態驚艷回歸。雨城區桃花山舉辦了以“桃花灼灼春意濃 花香滿徑醉游人”為主題的桃源春色文化雅集活動,為游客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桃花盛宴。千畝桃林中,村民們用桃枝精心編織的拱門迎接著八方來客。活動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拉開帷幕,優雅的舞蹈表演率先登場。緊接著,精彩的川劇變臉和吐火表演將全場氣氛推向高潮,高超的變臉技藝引得觀眾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精彩時刻。隨后上演的歌曲串燒節目更是點燃了現場熱情,觀眾們隨著動感的節奏一起鼓掌歡呼。整場演出將動人的音符與醉人的花香完美融合,為觀眾打造了一場難忘的視聽盛宴。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桃花美食集市,琳瑯滿目的桃花酥、桃花釀等特色美食香氣四溢,吸引眾多游客駐足品嘗,盡情享受這場舌尖上的美味之旅。
最熱鬧的要數親子認養區,上百棵小桃樹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心愿牌。7歲的小游客萌萌踮著腳尖,在認養牌上一筆一劃地寫下自己的名字,還不忘叮囑媽媽:“等桃子熟了,我們一定要來看'我們的'桃樹結果!”
據統計,今年為期十天的桃花山桃花節共吸引游客5萬人次,創下近年來新高,讓村里的土特產銷售一空,綜合收入突破30萬元。村支書王柯笑著說:“沒想到停辦這么多年,桃花節的魅力一點沒減,反而因為新增的體驗項目更受歡迎了。”
未來藍圖:小桃子的大夢想
如今,沿著新修建的產業觀光路漫步,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這條蜿蜒于千畝桃林間的產業路,是上級部門專項扶持100萬元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連接了村莊與市場,更成為農旅融合的黃金紐帶。道路兩側,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鋪設灌溉管網,該工程同樣是扶持資金支持的重點項目。這套灌溉管網投用后能實現精準灌溉,既能減少30%的水資源浪費,又能根據桃樹生長周期靈活調節灌溉方案。村支書王柯算了一筆賬:“這套系統投用后,每畝桃園預計增收800元以上,還能延長果樹盛果期,真正讓科技為農業插上翅膀。”在村委會會議室里,村干部們正與知名食品企業深入洽談,計劃聯合開發桃膠、桃酒、桃脯等系列深加工產品,全力打造具有地理標志的“青江桃”區域公共品牌。
“我們要讓每一朵桃花都綻放出致富的光彩,讓每一顆桃子都成為鄉村振興的'黃金果'。”王柯滿懷信心地展開村莊發展規劃圖,上面清晰標注著研學教育基地、精品民宿集群等特色項目。“下一步,我們將實現'春賞花、夏摘果、秋研學、冬養生'的四季全時旅游格局,村集體年收入將創歷史新高。”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為千畝桃林披上絢麗的彩衣。村民活動中心,幾位村民正在排練新編的曲目,他們飽含深情的歌聲,掠過碩果累累的桃枝,飛向遠方的青山,訴說著這個古老村莊在新時代的振興故事。而在村委會的鄉村振興成果展示墻上,“2025年人均增收1000元”的奮斗目標在晚霞映照下格外醒目,它不僅是一個數字,更是青江村邁向共同富裕的鏗鏘步伐,見證著這片土地從“桃花源”到“幸福園”的美麗蝶變。
▌記者:趙宇航/文 楊超/圖、視頻
▌編輯:趙宇航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